睽違多年,岩井俊二的終於上映,扣除上一部英語電影<吸血鬼>,距離上一次日本電影已經是經典之作的<花與愛麗絲>,睽違十二年後,描述過去僅從網路結識丈夫的女子,突如其來的一場婚變,認識的人事物讓她從此走入社會的一步步轉變,藉由<被遺忘的新娘>的嶄新故事,同樣也宣示了岩井俊二的轉變。

對不少學電影的學生或有著電影夢的人來說,岩井無非是許多人的啟蒙,人們喜愛他身上的隨興和瑣碎,手持攝影和大量背光的肆意,身為導演那分直覺和選擇,依舊執迷於茫然可憐的主要視角,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日常冒險,其餘角色的片面和有所保留的背景,在這一場遠離了純愛和理想,碰觸到金錢和現實的舞台,岩井的一廂情願終究心有餘而力不足,唯獨從黑木華片中單純的人格特質裡,依舊能看出她不僅有神似蒼井優的臉龐,還有著更大幅度面像變化的可怕潛力,片中遊走灰色地帶,充滿想像性的綾野剛,在導演眼中,那已為另一部作品的篇章。

<被遺忘的新娘>依舊是一部典型岩井俊二風格的作品,如同<花與愛麗絲>和<四月物語>可見到女孩的不世故美好,日復一日的迷惘,最後一切改變回歸原點,在311日本地震後,從岩井的創作理念已經不易見到過去如<夢旅人>或<青春電幻物語>華麗的毀滅,在<被遺忘的新娘>更可見岩井對社會人事物樂觀的想像,即便它還是緊貼著現實的不堪,充滿著謊言和背叛,岩井卻從不留於給觀眾輕易批判的可能性,而用一種隨興的幽默去化解,這部分在遠離了青春和純愛的<被遺忘的新娘>更加明顯。

作為拍電影的人們,需要不斷嘗試後才能了解放任拍攝自由的風險,於是難忘的永恆不好炮製,岩井的<被遺忘的新娘>是帶有一份小小的溫暖人心的作品,離開了青春的躁動,岩井的變與不變,伴隨著世局的變化,我們只求他仍能繼續有新的想法,帶領死忠影迷從中看見更多令人悸動的瞬間。

 

undefined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8 Tue 2015 13:29

<謎樣的雙眼>裡面有句台詞:拜託讓那個人和我說一句話吧!劇情泰半忘了,唯一印象很深刻當時有人質疑,很久沒說話的人是不會這樣說的。現在想想那個人說的不錯,一個很久沒說話的人,第一的反應就是一直說話,半天下來從開始到結束,感覺像講了快一個禮拜的話,老師說我們不想一視同仁什麼,這裡就是收信徒,門開了大家擠在狹窄的走廊上等待,門再打開又同一時間進去,感覺也像一種進出診般的悠然狀態。

有人想找今天片單的共通點,自己想了想,是時間吧,但是瓦解數字的表面意義,進入更多元的想像,從小津般的調度取景,內容倒像是枝裕和的情懷,彷彿情感推理片直到最後一刻才讓觀者得到解答,劇中人物卻依然不得其道,暗自神傷的<三夜四天五點鐘>,時間改變了景物和人物狀態,卻改變不了每個人彼此最後的關係,<晚五朝九>則是透過世界盃足球賽的一天實況,分散各地的故事被全球化的一致,神祕的經由令人詫異的比賽結果,從現在走向未來,把現實投向虛擬,完成一場毀滅卻成就好的愛情。<勤勞的愛麗絲>用各種女主角前後學習到的技能,形成在她身體上能被,電影用分段主題式的切割,就以形成另一種時間性的具象化流轉,讓女主角為求幸福卻不可得的再次進化,從有意到無意識對抗社會各階層的無形壓迫,把影片帶入比起單一事件改寫的<天注定>或過往韓國復仇電影更深一層的指涉性寓言。

也許作為第一場馬拉松的開場,招呼自己過去從那裡累積的記憶,對於本應陌生的人事物,便能自動超越真實的熟悉,看到永瀨正敏扮成黑盜的模樣出場,會笑著說不是才剛賣完銅鑼燒嗎,那把鎚子怎麼看都像從百寶箱拿出來的道具,而也自覺杉野希妃也似乎陷於自己的演出路數,還是從<晚五朝九>中國篇懷念起以前的賈樟柯,從<勤勞的愛麗絲>也想起早期奉俊昊,稍嫌炫技的攝影奇觀拖沓著情節,但技驚四座已然成為新開端,在分不清自己是信徒還是病患的眼中,有一種時間只是輪迴的變與不變。

第一天的馬拉松結束了,影像果真的沒有語言問題,問題只在自己。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華麗的舞會映入眼簾,當鏡頭隨著眾人的你儂我儂,到後來離開熱鬧會場進入一個客房,看見女子獨自看電視喃喃自語,她寧願模仿「漢尼拔」的口吻耍自閉,也不想和紅男綠女瞎攪和,這個她所喜愛的劇情,竟成為日後改變她命運的關鍵。有著多部類型經驗的導演班帕瑪即便是喜劇也細膩的從人心出發男女主角的優秀發揮,往往心照不宣的絕佳默契,搭上<活人牲吃>的製片群淡淡的黑色幽默,配上孤男寡女的相見恨晚,這部有點古怪卻不特殊,浪漫卻不唯美的電影,奇妙的紮入人心。

以一個陰錯陽差,不小心成為相親對象的故事並不太新鮮,但當女主角蕾克貝爾從電影剛開始在飯店的獨角戲,便先給觀眾非一般有「婚姻恐懼症」的刻板形象,而是私底下很有自己想法(也很愛演)的模樣時,當她之後再碰上熱情如火的賽門佩吉的搭訕攻勢,會不由自主的「作戲回應,到逐漸讓自己成為那個真實的相親對象,也就不難讓人感到意外。甚至當後來遇上賽門片中的前妻和其新歡,另一個被迫「作戲的橋段,身分揭穿的前後,不同層次的心理轉變,搭配著男女主角「作戲的表演況味,讓本來老梗的故事更鮮活起來,透過片中峰迴路轉的幾段角色「扮演」,觀眾更能有猜想角色心境的趣味,除了蕾克貝爾收放自如的鐵女柔情外,過去大家較熟悉的賽門佩吉,也能夠看見他在片中難得卸下小丑衣裳,脆弱且深情的另一面。

另外往往約會電影裡,常常不外乎是俊男美女,不然就是男女之間總有一個處於弱勢,另一個高高在上的對比,然而<冒牌情緣> 從乍看之下本以為「剩女遇到愛」的戲碼,後來才會發現並非如此單純,<冒牌情緣>其實就是關於一群魯蛇的愛情,所以真正誠懇的貼近了現代寂寞男女的心聲,更難得的是將男女配角塑造的毫不流俗,不帶批判,每個人只是堅守著自己的認知而活,如沾沾自喜成為媒人的相親女,對女主角如影從小難忘至今的愛慕男,把原來可有可無的角色都轉為核心的一部分,電影不只是單純獻給終成眷屬的有情人,是所有仍正在勇敢尋愛的旅人們。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黑色幽默在電影裡是一道難題,「黑色」和「幽默」各自分開的比例,取決於這部片的調性通往何處,然而為何成就這種調性,還是故事本身究竟背後堅持的意義,能不能真的能讓人感覺到。

【青田街一號】裡張孝全飾演的殺手,要殺人不眨眼,又要遇鬼退避三舍,本來是一個很趣的反差設定,而觀眾心裡總會有疑問,電影本可先避而不談,將殺戮/恐懼二元推擠到最高限度後予一解答。

但當張孝全遇上萬茜,以及之後兩場追查買兇主謀的戲,最後這兩場只類似電視社會檔案的戲碼,無力再去深化或質疑張孝全的角色。【青田街】最終無法更「黑」,讓殺手對於見鬼這件事,從看似幽默在最後成為一個警世性效果,但編導費心張孝全萬茜隋棠三人身上尋找一個平衡而被犧牲,而事實上包括警察在內立場的蒼白,這些角色都是可惜關鍵,從影展版到院線板的修改更能明瞭這種差異。

如果說【青田街】不夠「黑」,來自菲律賓的【噬魂末日】剛開場的老警官喃喃自語,看著桌前不發一語的過世老伴,鬼魂的塑造感覺就像【青田街】剛開始給人的想像,接下來鏡頭停在跳樓女子留下的衣物特寫,遺留手機畫面的詭異震動,最後手機畫面成為一張詭異的笑臉,至此電影已全然帶給觀眾:這是一部恐怖片的觀感。

隨著接下來年輕警察,懷孕女教師,和自焚的年輕人等這幾件看似不相關的事件接續上演,其實其中包藏著神像,看似跨越時空的慘案,及之後真相逐漸清晰,過往一個校院裡神秘團體的錄像,透過情節及畫面【噬魂末日】僅僅在於製造混亂,表現不安,然而劇情上人事物連結的匱乏,對於已避開一般恐怖類型視聽極端的【噬魂末日】來說卻得承擔更大風險。

端看最後一場幾名前面出現過的主角齊聚,在密閉的空間裡從冷靜到不可收拾的局面,便可見【噬魂末日】並非十足拋開道德的抽像與實驗,骨子依舊是對人規矩的審判和懲罰,結如果說【青田街】是想逃離這宿命論,【噬魂末日】則是試圖走到終點,但始終壟罩在一片黑色低氣壓裡不見天日。

一個平凡女子從只為了醫治丈夫的耳朵,麻煩卻越演越烈,為何任勞任怨的打拼卻演變成為求自保,【勤勞的愛麗絲】將一個童話故事的主角丟入當代社會的殘酷, 一方面充斥各種黑色血腥和暴力,但巧妙的是童話和現實已經先鋪好黑色和幽默的互補。

愛麗絲儘管打打殺殺不眨眼,電影營造的社會冷漠感,名為公義的抗爭也成為一種變調的集體暴力,被逼到出手也是「天注定」的合裡,對於一個核心價值從頭到尾緊緊抓住在一個渴望幸福的愛麗絲,即便許多部分銜接尚未幾近合理,這道關於電影的黑色與幽默難題,【勤勞的愛麗絲】依然成為【青田街】和【噬魂末日】那不足和迷思的解答。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間暗室」

【路邊野餐】琳瑯滿目的詩篇佔據了整部電影一半以上,我唯一記得最清楚的還是這一句,也許開場那老乃乃遠望夜空,一隻狗走過燒得正旺的火爐,牆壁卻掛著診所兩字,鬱鬱的大夫走回自己地下的一片天地,宛如【地下社會】的魔幻場景,背地裡原來是個詩人,然而就像那高掛在房裡那盞不亮的閃燈,他的過去也許輝煌但不可知,恫嚇弟弟兒子衛衛的野人傳說則如影隨形,一旁火車呼嘯而過的投影,逐漸占滿整個畫面,彷彿在電影裡,一切都將幻化為真。

如同【山河故人】很久才帶出的片名,【路邊野餐】不同於前者是交代過去的引子功能,當鏡頭最後停在洞口,主角在微弱的燈光下看著後視鏡,真正看見了當下的自己,隨後人車離去,片名浮現,一直以來我對電影的洞穴寓言暗示,在此刻似乎已經明朗「當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間暗室」走出洞穴,主人翁的真正故事才要展開。

如同長久以來擺脫不掉的宿命,地下電影就是影像行動,導演投射電影,電影加諸在片裡的主人翁上,而那套方法總歸是唯心的公路之旅,尋找的事物往往是自己本身,這是和西方向外延伸截然不同的內斂傳統,對於【路邊野餐】那四十分鐘的長鏡頭,令我觸動的並非是那不間斷,時時刻刻單一路線,往往居多時候呈現跟拍拉背,如鬼魂般跟隨的模式,是陳升和成年後的衛衛一來一往,彼此交錯的真實時間及情緒。

陳升在貨車上聽到的兒歌,讓之後遇見已故太太的他,主動的為她哼起了兒歌,攤在眾目睽睽的廣場面目下的陳升,讓我想起【小武】最後結尾,小武無能為力的蹲坐在地,接受現實的懲罰,陳升卻能突破現實不開口唱歌的本性,在過世太太的面前實現有所改變,這場戲透過陳升發自內心的懺情歌,似乎也觸動到著拉了衛衛和對其愛理不理的女子,女子終於接受那把衛衛勉強修好的風車,然後陳升和太太告別,衛衛也和女子告別,也許會發現,衛衛的風車,老太太的信物,陳升的錄音帶,是否如出一轍,陳升臨行前猛然問起衛衛的名字,主觀鏡頭卻是留給觀眾,所嘆的那口氣一般:就像一場夢似的。而這場夢無論是誰,都僅是在做告別這同一件事。

【路邊野餐】的主要人物,其實過去畢贛作品的老班底,片中省略了及多的故事源頭,然而我相信那是某種程度上的自信,尤其在長鏡頭的顯影下,那份演員間的默契和神態,確實可見其成果,不過也必須說那叨叨絮絮的詩句,是畢贛身為的九零後的文青氣魄,自信之餘往後勢必得更多影像化的提醒,當賈樟柯的小武從【天注定】裡死去到再不復見,【山河故人】正式向過去揮別,然而邊陲的力量,中國當代永遠不會缺席,混雜阿比查邦,婁燁和侯孝賢氣味的【路邊野餐】年輕氣盛,期待其日後更圓融的語言展開。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想再聽見那些耳熟的學者,導演,影評人們,討論台灣新電影如何如何,那些老生常談,千篇一律。

一切只因為,我當然知道它們很真,但為何它們最終只供眾人回望,以及成為西方影人對華人不分區意識的讚揚,成為對岸第六代影人針砭第五代的參考書,而我們自己呢?再當代電影人眼裡,在後新臺灣電影裡,我們還能看見什麼,那不會只是片中侯導最終的幾句緘言。

要說很真,當我坐在光點戲院,看著螢幕裡的侯導循著我熟悉不過的路徑,走進光點戲院,兩個螢幕內外盡頭的對望,卻是再奇妙不過的真實。

若自我如新電影,早已轉化成為自身曾經私密的繁瑣記憶,存放在舊光點戲院裡,那些已把這視為另一個家,無論刮風下雨,仍冥頑不靈的觀影軀殼。

1534998_10206269446839189_3990608785143268625_n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進士林一家快被夜市淹沒的戲院,也算離開前實現一個曾沒事許下的承諾。 像一種不知道多久前的記憶,在一家已被燒掉的戲院,外面會有海報走廊,沒環繞效果的音響,爆米花攤藏在戲院裡,你太高會被人嫌之類的。還有穿透力極強的無音阻地板,印象中不知道有沒有,當電影裡歌曲響起,後面老伯伯跟著節拍,興起踏腳的聲音,從地板能清楚傳到耳朵裡。 

契合的事總是無意發生的,事後察覺這片正適合不過在這戲院觀賞,是一部喜劇,但有濃厚逝去的風華夾雜;雖然設定60年代,卻常蹦出現代性用語,經典台詞移植的也很有意思:以前是梅花,再之前是太陽,太陽下山,月娘升起,這些東西湊一塊,好像寫出我們的命運一樣。 

感人故事好像似曾相識,或者應該說,原來曾經想過的,心裡早有個最終極的答案,暗想其實那不用喜劇遮掩,一樣成為喜劇,也一樣毫無疑問成立的答案。

曾經,我發現了,也失敗了。 

眼前至少有部電影拍出來了,於是無法客觀,變成都在仰望,雖然不由衷,自以為相去不遠,當一幕當男主角轉身,女主角喊著那一句話,然後一再重複著,堅定重複著,兩次,三次和四次以後,一次時我可以笑著很天真,多麼不真實,幾次之後,動搖到能承認它真實的就在眼前上演。

既然是喜劇,也就有HAPPY ENDING,女主角可突然入戲恢復記憶,兩人可以從電影回到現實功德圓滿,沒落的戲院也忘了時代傷感,台灣曾有個"好萊塢",至少都淡出重點之外了,而其實我比較喜歡這個片名。 

結束。跑工作人員名單,最後放出某個老片段,把廣告大喇喇的置入,演員們還是泰然的繼續演著,不禁笑了,現實難堪,卻不避諱洩漏的無敵純真,停留在那個年代,笑歸笑,換個角度卻又自言起,電影留著這個精神樣貌,少一點眼色,多一份誠懇,積累練習著,實難,且已不再能。 

該回到現實的,進到工作人員跑馬燈前,明明一直打拍子老伯伯就先起身,頗意外聽到他一聲台語的:不好看,不知道他心裡回不去的那塊是什麼。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月,如果從遇見這部片的最初,這種日子大抵過了一年,當下筆後成為紀念,那些對外宣稱的過渡期正式畫上句點。

去年此刻,退伍雄心壯志找工作和準備學校面試資料,偶然看見徵選,看著故事和人物簡介,那些似曾相識的畫面浮現出來,於是抱著一些希望投了資料。
儘管很早就針對那28歲,失婚失意的作家,但起初還因頭髮很短有點顧忌,一度選擇另一個角色,但導演似乎沒什麼反應,我心裡想好吧,如果不是那樣,就是這樣了吧。

然後就那樣了,開啟那不是第一次演戲,卻是第一次被選上,成為一個故事裡的主角,二選一的小失落也根本微不足道得拋到九霄雲外,它遠不及我所有過去滿目瘡痍的失誤,該遺憾的是彆腳的抽菸,緊張的唸白,以及比想像中少的眼淚,唉,成熟一點的失誤還是失誤,都是把自己美化成鳥人般的結果。想當悲劇英雄,其實,還是沒那麼簡單。

後來的現實放了顆炸彈,有信心的學校落榜了,可能的工作沒了,我沒什麼猶豫的便把計劃從現實撤回,開始敲著每一扇門,開開關關,我相信總有一兩扇能打開,而每次的最後一次總還有下次,我漸漸習慣一連毫無罪惡感的反悔。
日子久了,我開始找到了一些方法,比如閉上眼睛深呼吸,再說出可能的台詞,有一天我說出口,片場響起了生日快樂。

三月,28歲,正是他的年紀,我走過躺在地上的他,坦承我是災難的始作俑者,拍拍他的肩給一聲道謝,繼續劇本上他未完成的人生。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好幾年前,我看了雷奈最新作"瘋草"。

當時看完感覺 ,不是不喜歡,只是認為那個曾經屬於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最近看了雷奈舊作"我的美國舅舅"又想收回不知天高地厚的那句話。

這部片大師叨叨絮絮的,有人物重演 ,資料照片到老片沿用,在劇情的虛虛實實中,試圖以一種跳脫的理性公式裡拆解,那人與人之間非理性的情感衝突,於是最終這個結果必然是感傷的 ,感傷並非一如以往的無以明狀,而是看著用理性對抗非理性,像是透徹了點什麼,原來也可以這麼有邏輯的感傷。

經過"我的美國舅舅"的清楚提醒,再想起已經模糊的"去年在馬倫巴"和"廣島之戀",和其他短片,那往往都是讓電影建立時而疏離,又時而緊密的片刻中來回,而無意間想了想雷奈和高達差別在哪,大概有點明白了一件事,如果看雷奈的片,需要的是一杯咖啡換成高達 ,可以的話,是喝點小酒,無傷大雅。

d539611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克李相隔八年的<折翼天 使>和<又一年>儘管都是從家庭間的故事著手,仍有很大不同之處,<折翼天使>背景圍繞在一個公寓,主角們是計程車司機一家人, 旁及同樣住在這間公寓的左鄰右舍的生活狀態。<折翼天使>所有的人物,都瀰漫著一個生活上的通病:不開心,生活收入上的不穩定和了無生趣,而麥克李也從這點點出家庭的重要性,俗話說的好:家是最好的避風港,諷刺的是,這些人卻無法從家庭中得到安慰,反而因無法溝通互相折磨,讓這種生活品質更加惡化,也使上一代和下一代間的隔閡更顯擴大。

就像<折翼天使>的原標題「All or Nothing」所表達的,這層意涵從電影可以有很多解釋,若單套在主角們上,便是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論長相或個性,經濟條件再高,也有無法解決的家庭問題,然而這些殘缺,卻是構成我們生活繼續往前的動力,當計程車司機的兒子心臟病發的危機出現,才讓這個家庭解冰又開始了良好互動,就是個最好的証明,人生到頭來是「All」或是「Nothing」答案是一體兩面。<折翼天使>直到最後雖然故事是完滿的,全片總是愁眉苦臉的司機太太,最後看著脫險兒子開心的模樣,總算笑了出來,但隨後臉又一沉若有所思,我們仍不知道這個家庭日後又會如何,許多問題不是從此一一瓦解,只是透過電影,麥可李讓我們明白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而已。

如果說<折翼天使>仍顯的通俗和老生常談,近作<又一年>比起<折翼天使>則更加此種不露痕跡,是看似雲淡風輕,卻更加沉重的寫實戲劇的大作,擅長從生活取材的麥可李,至此已爐火純青。<又一年>某種程度像是<折翼天使>的延續,兩者仍有著共同的命題:人們生活的不開心,但<又一年>開始卻是描繪一對老夫老妻的快樂生活,它們彷彿實踐了<折翼天使>最後的心得:安貧知足,包容生活上的不完美,然而透過一個「表錯情」的老友瑪莉的出現,麥克李又讓我們看到人際關係上的另一層難處,更加隱而未見的無奈,麥可李留下一個更難解的習題,每個家庭間既便樂於互助,到最後仍有維護和保全自己的本性,於是那對老夫老妻雖然樂於善待每個好友和親戚,但一旦衝突到親近的人,則就諷刺的產生敵視心態,問題是,那些人從來也沒有多大惡意,就像瑪莉一樣,只是以為能和老夫妻的兒子談個姊弟戀,最後落空的酸葡萄心態湧出罷了,於是<又一年>的不完美結尾更顯耐人尋味,瑪莉儘管向老夫妻道歉,雙方似乎回到了原點,但問題仍無法解決,甚至是更加嚴重,更完全呼應了麥克李那現代人的為什麼都「不開心」母題。

無論<又一年>還是<折翼天使>,麥克李都用寫實的氛圍,戲劇的筆法,拍出一段段生活寓言,透過人物間大量的言語堆砌,麥克李告訴我們的,卻是語言使用不當的隔閡,<折翼天使>是無法正確溝通的無奈,<又一年>則是這種無奈的更深一層,很多時候就算你以為帶給別人幸福,別人卻未必接收得到的所感,這其中也從來沒有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麥可李像是一放大鏡的般檢視著,從<折翼天使>到<又一年>,這些隨時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細微之處。麥可李不曾忘記回歸於「人的本質」,因為唯有追求並掌握住這種本質,才能真正掌握住影像表面裡的深層,挖掘出「真實」。


1395578519-1552193124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新聞刊出傑克葛倫霍減重十幾公斤,完全判若兩人的暴瘦照,除了佩服他為戲下的苦工外,也好奇究竟是為了什麼樣的電影,看完【獨家腥聞】原來既不是嗑藥也非性成癮的極端角色,他飾演從無到有的自由記者,透過他發跡的歷程,精彩暗喻時下媒體的惡性循環,唯利是圖的內幕,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或許就是賦予葛倫霍這種狀態的原因吧!【獨家腥聞】棄之於不顧的新聞倫理,放大真相卻不直接評斷的態度,我想所有影射新聞從業者的沉淪,對錯與否也就留待每天打開電視痛罵的觀眾了。

近年來力圖轉型,尋求演技突破的葛倫霍,剛開始除了登場時待業的憔悴,還不見其他端倪,直到攝影機拿在手上,把那天馬行空的導演精神,注入了新聞畫面裡,他條理分明的偏執狂個性才開始浮現,走向瘋狂和殘忍的途徑,但他畢竟是個警察都束手無策,雙手不沾血的合法嗜血分子,所有的狠勁都停留在攝影機後的眼裡,於是本來疑惑葛倫霍的那不見邪氣,依舊和煦的招牌笑紋難以撐起角色,反倒漸漸成為使人信服的魅力,搭配大量滔滔不絕的哲理台詞,那化身成賈柏斯上身般的自信和氣勢,【獨家腥聞】絕對有讓他挑戰明年奧斯卡的資格。

什麼新聞才是好新聞?是什麼原因讓主角鋌而走險,勇於捕捉第一手的血腥畫面,曾是記者出身的導演丹吉洛伊,深刻描繪當今媒體如何私下購買自由記者的影像,節省了聘請員工的開銷,也間接讓新聞專業缺席,用報酬多寡賦予新聞價值高低,電視台則將收視率為依歸,迫使每台都重複相同怵目驚心的頭條,甚至選擇隱匿真相,斷章取義製造新聞,刻意散播恐懼給觀眾,這些片中新聞業主利益至上的觀念,所作所為全是養成傑克葛倫霍能從搶劫犯蛻變,彷彿日後茁壯成為媒體鉅子(巨獸)的溫床,在夜幕低垂,治安沒隨著嗜血新聞的強力放送,而有降低跡象的洛城,孰對孰錯,冥冥中已有解答。

片中我想除了葛倫霍的搏命演出外,最重要的還是那台不斷更新的怪物-攝影機,在片中的意義相當顯著,如同新聞和電影的一線之隔,是夢想的生產工具,也是無形的殺人機器,有一幕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當葛倫霍拿著攝影機走向亡命歹徒,持槍並意識清楚的歹徒看了他一眼,隨後竟轉身離去,這讓我非常好奇導演的想法,是誰怕了誰?雖然在葛倫霍冷酷無情的面前,那架攝影機在黑夜裡著實也就像一把槍,隨時等待著最高價的獵物上門,不過可想而知這把槍威力波及的,可不會是每件被交易出去的獵物而已。

1414203274vOQ_1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09 Sun 2014 14:02
  • 春風

臨時有了空檔和別人的票,提前了點看了片。

影片前半段非常台灣"新電影",中後半段小玩了一段中規中矩的懸疑,而婁燁,最後感覺到了,至於小武還是小武,阿傑還是阿傑。

也許還是感覺得出來,並想起早上才看黃信堯的【大佛】,紀錄片背景拍出的劇情片,或許演員對話上企圖,總是比別人更滿一些,它們對話上很生活不馬虎,但就算如此,在劇情片的世界裡,仍需適合的情緒和故事推展輔助,否則明眼的觀眾們很快能察覺,故事剩下時間性填空,而不足則被動式的,漸漸倚靠人物對話去作推進。

如片中刻畫阿傑背景的幾場戲,從關人,見老大及到酒店,甚至決心參加歌唱這個主要核心,從阿傑本身和周遭人物的淡淡互動,僅見尋常日常性,觀眾能被他情緒觸動,或踹測劇情發展的端倪有限,多可見經得片中和高盟傑角色的互相拉賽,高的搶眼演出不時提出”重點”,阿傑角色才有"活起來"的進展,然而,這對於阿傑突如其來的想為父討公道挑釁對方,進而起衝突最後釀成悲劇,觀眾能感受的動機依然有限。

這也讓我想起片中阿傑被留白的感情世界,或許也能有所保留些,讓阿傑的出走有更多的合理想像,何況我認為唱歌這件事本身,就是和情感脫離不了干係的。

也許片子想表達一個懵懂,有點溫吞的失落靈魂,那個阿傑最後再次審視一開場的關人鐵籠(我總覺得要是走進去,從裡面看出去)是我喜歡的一幕設計,片尾在台北撥不出電話的茫然眼神,彷彿這座復古的現代城市色調裡的每個阿傑,真實時間已失去意義,不論來歷,回不去的都稱為死亡。

最後還想說的,那個迸出是關藝術大學老師那句(應該沒錯吧)當下真的笑慘了,這不只是地下,還很洛克。

photo_0dadae0de6cc44bef1b233acdcad8b82  

 



::《春風》劇情簡介 ::

當季節更新、景觀翻轉,阿傑的心思想望也在抽芽換枝…

阿傑,二十七歲,在台灣西濱公路旁的小鎮土生土長,高中畢業就隨著小鎮的風土人情糾纏過日子。在家人眼中,這樣的他,是個老大不小卻遊手好閒的「浮浪貢」。

今年過年前,阿傑得到一個意外的機會去台北參加試唱會,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同時,阿傑下定決心解決一些過去他所忽視的問題,然後,離開這個有感情但終究侷限的小鎮...

阿傑舉目四顧,茫茫人海,他感覺到…一個需要春風鼓舞的「自己」!

Synopsis of "Spring Breeze"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local young man,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of Chu-nan.
After he got a chance to join the talent competition programme of a national TV in Taipei, he starts to manage the kind of problems he used to ignore around him, in order to leave the small town as soon as possible.

He thinks he can beat the fate to begin a fresh new life in the big city, as others.
But, dreams not always come true.
His tied relationships with his father, with his girl, with his gangster boss all backfires on him, suddenly.

演職員表

主演
阿傑|吳宏修

聯合主演
奧古|高盟傑
牛埔|夏靖庭

聯合演出
財哥|黃駿樺
櫻花|連俞涵
阿傑父親|畢志綱
阿傑母親|劉鳳珠

來源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ovieSpringBreeze?fref=ts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equalizer-script-review  

多年前看導演安東富夸和丹佐華盛頓的【震撼教育】,對丹佐飾演的洛城墮落警官,亦正亦邪的可怕模樣印象深刻,沒想到多年後兩人在【私刑教育】再度合作,丹佐來到波士頓竟搖身一變,成為為民懲奸除惡的羅賓漢,只不過手段一樣使人發寒,在【私刑教育】正氣凜然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丹佐,年近六十的他收拾起過往給人的衝撞氣燄,轉趨沉穩的形象,重整了自己過往英雄形象的地位。

【私刑教育】從不動身色到乾淨俐落,一步步呈現丹佐不凡的可怕身手,對於其謎樣的背景,則無意在情節上和觀眾玩推理遊戲(或可能是留到續集),包括片中女主角克蘿伊摩蕾茲出場時間不到三分之一,就「神隱」不見,全片明顯把重點聚焦在丹佐身上,他如何發揮其對敵人冷酷,又對市民熱情的一體兩面,和慢慢直搗並輕易擊敗反派的過程。

乍看如此單調的故事推展,片長算長的兩小時多卻毫無冷場,透過精采的剪輯和視覺呈現,比如上一秒丹佐隱忍看著克羅伊被黑幫強迫帶走,下一秒地鐵急速駛過的劇烈聲響,表達他的憤怒到來,或是最後敵人倒下,大片水花從丹佐身上落下,像是他眼中流下淚水的特寫鏡頭,以及許多精心設計,不拖沓的血腥動作場面,尾聲對決如「絕命終結站」加上「駭客任務」般的結合,相信編導的用心應會讓觀眾值回票價。

即便缺少相對的劇情娛樂性,看著丹佐如神般的面對敵人,那不像交手卻像處決般的冷峻煞氣,對於類似片型來說,看慣傑森史塔森的陽剛瀟灑,或是連恩尼遜的死硬派,丹佐建立起的另一種個人風格,或許對觀眾來說也是耳目一新的吧!

在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好萊塢的黑人角色便有一番波動,在災難片上尤其明顯,不過在看【私刑教育】時,就算此片並非災難片,丹佐的行徑卻是「總統級」的化身,在片中總是手持一本書的他,除了在片中以暴制暴外,還一邊鼓勵朋友掌握改變自己的關鍵,要被黑幫挾持的警員回頭是岸的喊話,目的性似乎無遠弗屆,尤其最後那幕丹佐手插背後,遙望大海的身影,十足讓我有這種聯想;三不五時出現並占據畫面的刺青圖像,指涉的恐怕亦不僅僅是俄羅斯黑幫而已。

13年前<震撼教育>丹佐飾演無惡不作,最終自食惡果,遭到黑幫滅口的警探,13年後<私刑教育>則宛若重生的上帝模樣,時空背景及個人條件的變遷影響,作為黑人導演的安東富夸執導筒的不同眼光,成為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觀影趣味。

而另一焦點「超殺女」克羅伊的參與,這回沒能發揮一樣的精神和丹佐對抗惡勢力,克羅伊飾演的年輕雛妓登場雖短暫,和丹佐的幾場對戲情緒層次分明,仍清楚見得她演戲的實力,甩開過往形象的成功。此外曾在【K歌情人】的甜姐兒歌手海莉班奈特,許久不見在片中神似珍妮佛勞倫斯,飾演克羅伊同事的她也有不少亮眼演出。

<影評同步刊載於in89豪華數位影城>

The-Equalizer-26-Denzel-Washington-and-Chloë-Grace-Moretz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0 Sat 2014 14:38
  • 共犯

從【共犯】的海報設計上來看,故事意義清楚可見,一個俯視的高角度,似乎又有另一個目光,正注視著這個事件,注視這個三個人目睹的意外,那可以是置身事外的我們,也可以是身在其中的我們。

海報裡倒臥血泊的屍體,對於暴力和血腥,每天翻開報紙或打開電視,其實我們早已習慣,甚至是麻痺。選擇明亮校園的場景,青春正盛,往往得面臨錯誤的到來,對是非不明,但尚且有感的年輕生命面前,揭露殘酷事實更具意義,於是常成電影導演切入的首選。兩年前【逆光飛翔】的溫暖勵志而揚名的導演張榮吉,這一次【共犯】選擇從挖掘死亡真相的梗概,看似灰暗的題材出發,端看導演在絕非舊聞,但難以有個一定解釋的「霸凌」一詞上,想要說的道理又會是什麼。

在高中生成年的邊緣,比起【九降風】忠於時間變遷的書寫,【共犯】則參照並構築一個校園暴力的類型,如同中島哲也的【告白】,對於事件如剝洋蔥般,揭開真相的過程,節奏不急不緩,不到最後難以真正明白人物的意圖。然而【共犯】將性格和背景迴異的三個男學生,因故相識結為好友,視為理所當然,並無任何利益交換,構成三人本質皆是單純良善的預設,直到後半突然其來的事件,林永群(鄧育凱 飾)和葉一凱(鄭開元 飾)的好/壞學生身分易位,說明外在給予的「偏見」標籤,便是三人之外,包括夏薇喬(姚愛寗 飾)死亡事件以外,在學校(社會)群像裡浮現的「霸凌」主因。片中經常出現臉書(facebook)介面,一個個快速回覆的動態,都是現今社會的「群眾」,已因媒介生態的網絡化,對於受害者進行著更加嚴重,卻不可見的「霸凌」可怖趨向,近年國內都上映過的知名電影如【白雪公主殺人事件】(The Snow White Murder Case)、【疏離世界】(Disconnect)都曾探討過。

在這些將「偏見」形成「霸凌」的多數外,剩下受害者的「孤獨」,起於不可自主的脆弱心靈,不論是片中再明顯不過的互文物件-卡謬的作品《異鄉人》,還是在關鍵轉折後,焦點移至黃立淮(巫建和 飾)的真實內心深處,也隱約透露電影面對霸凌一詞,不過是無知群體聚集的產物,唯獨不孤獨,才能與之對抗的宿命想法。雖然,【共犯】對這答案終究是隱而不宣的,如同最後林永群和葉一凱在衝突後,電影再沒有對各自的下場著墨,似有若無的開放性,我認為這並非【共犯】缺乏鏗鏘有力的註解,而是就算題材不同,【共犯】仍延續著導演在【逆光飛翔】的包容與正向,保留一絲人性希望的去路,就像三個早已無關好壞,面對孤立一樣無所適從的「共犯們」。

水中攝影的唯美片頭,視聽和節奏掌控也深具氣氛,【共犯】比起【逆光飛翔】製作上都更加純熟,美中不足的當然是回歸電影本身,除了片中該負起社會責任的配角群(導師、家人和警察)沒有明顯的影響效果,主角群的互動也無法在解謎之外,激出更生動的火花,片中夏薇喬觀賞陳綺貞演唱會,卻僅有客串性質的一筆帶過,或是其實際死因是否該去浪漫化,留置成模糊的想像,來保留觀眾一個最後冷靜思考的空間,都是可再思考的地方。尤其【共犯】一字排開的年輕新秀,無論外在形象和演出都相當出色,也說明著台灣並非沒有好演員,但好演員需要好故事的注入,才更有發光發熱的可能。

 04_1    
<影評同步刊載於in89豪華數位影城>
文章標籤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