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動作新星馬克華柏格,近日接連在台上映的【禁運品】和【熊麻吉】,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隨著擔綱主演作品的多樣性,更能看出他平和外貌下,展現演出上的變化丰采,此次他和金獎影帝羅素克洛同台飆戲的【驚爆危城】,又可以說是一場新挑戰,經驗豐富的羅素克洛,演出充滿心機卻深藏不露的貪婪市長自然有一套辦法,而馬克華柏格如何處理一個勇於揭露真相,同時得正視過去的罪惡陰影,這種多層次的人物角色,兼顧每個自己動作戲上的本位,對戲羅素克洛能不落居下風的可能,都是這場「中青對決」成敗的關鍵。

故事始因故退職的警探比利(馬克華柏格 飾),數年後以私家偵探闖出名堂,某日應過去有一面之緣的紐約市長(羅素克洛 飾)之請,調查他疑似外遇的妻子(凱薩琳麗塔瓊斯 飾),但比利卻漸漸發現市長的動機並不單純,似乎和正如火如荼的市長選舉相關,且對方幕僚參予事件的證據也一一浮現,隨著重要關係人的無故身亡,警察局長和市長妻子等人不平常的舉動,甚至牽連回比利過往的不堪往事,【驚爆危城】看似需抽絲剝繭的複雜劇情,都因流暢對白和明快敘事,加上人物立體清楚的背景,很容易就使觀眾進入狀況,並且最終回到主角比利道德的價值判斷上。

對我來說,好萊塢懸疑動作片的「找證據」情節,縝密故事和人物動線,其實早就見怪不怪,但【驚爆危城】值得青睞的地方,是它最後揭示主角坦然面對自我,願意看清過去不道德的行為(且是以執法者之名),儘管【驚爆危城】主角是個勇於探求真相的英雄,但肯讓自己過去被上級壓下的罪行,也自願一同曝光來完成自己的「真相」,才是故事最後更引人深思的。

【驚爆危城】還有一個畫面上深具巧思的,就是馬克華柏格執勤時和非執勤時造型上的差別,雖然我不確定這只是編劇刻意隱藏答案(看不清楚臉部)的方式,或是更深一層表達野蠻(權力)和文明性的分野暗示。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剛看到預告片片頭和正式進入正片前,都有出現「1984」的斗大字樣,一度讓我聯想這部片是否和歐威爾的小說《1984》有關,事後僅知這是其製作公司的名字。話說回來,【驚爆危城】或多或少也和「監視」和「國家機器」有關,然而更讓我想起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最新作【聖殤】,兩者都透過主人翁寫下對社會「贖罪」的命題,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

無論如何,【驚爆危城】留給觀眾的,就是在這個到處要抓把柄圖利的人心底下,你我是不是無形中也成為整個共犯結構的一份子,也許你一個無心之過,就會傷害到另一個人,另一個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從此惡性循環。就像電影中開頭安排一群抗議的民眾,對這座城市公義蕩然無存的不滿,然而政客在選舉公開辯論會上,只懂得用好聽的「節省預算,杜絕赤字」哄騙主流民調而過,羅素克洛每個擬仿政客們偽善的眼神和話語,對準鏡頭上的媒體注目,只能佩服影帝真的是做足了功課。

儘管【驚爆危城】看似充滿對現代社會的真實隱喻,其實也並沒有嚴肅,電影仍充斥不少美式幽默的笑點,觀眾也不要誤以為這是馬克華柏格和羅素克洛間的矛盾之戰,其實裡面女性角色也擔任很大的緩衝劑,和市長對抗的悍夫人凱薩琳麗塔瓊斯,老愛和馬克華柏格鬥嘴的年輕女助理(Alona Tal 飾演),她們不時迸出的一兩句幽默回應,頓時多了些輕鬆感,不至僅流於男人間的鬥智鬥力爾爾。

Broken-City-5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x_fken5179088504    

曾以電影【危機倒數】揚威奧斯卡的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新作【00:30凌晨密令】搭上前陣子震驚世界的賓拉登斬首行動,將其細膩的重演搬上大螢幕,但電影不單如此,凱薩琳畢格羅還甚具野心的把從911事件後,近十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如何在當地進行反恐動作的始末,而透過片中一個年輕女探員瑪亞(潔西卡夏絲坦 飾演)隨著反恐時間的增長和友人的犧牲,淬煉出越加堅定執著的精神,凱薩琳畢格羅從女性角度來看待反恐戰爭裡,讓不同文化間面對生死兩難的處境,更顯得中立客觀。

從黑畫面只有人聲的呼喊,帶出911事件的慘痛記憶,爾後進入美國軍方刑求逼供的情節,在凱薩琳畢格羅的視角下,原本不人道的逼供過程,成為不得不為之的手段,從女探員瑪亞對真實線索的渴求,她看盡許多得到的供詞多半真偽可議,可對照出那些男性刑求者的無奈,每天過著這種對人如獸的生活,亦非他們所願。及接下來數年間,不斷出現的自殺攻擊事件,00:30凌晨密令以真實新聞,比如倫敦爆炸事件,和建構的當地自殺攻擊情節,虛實交錯的不是什麼美軍對反恐的英勇斬獲,在上級被撤換,歐巴馬總統揚言美軍從未刑求的談話下,帶出這數年間下來,美軍已對反恐戰的疲憊和一籌莫展,只深怕被恐怖分子貼上黑名單,隨時將被恐怖分子襲擊的危險,只得被動的尋求自保。

或許是為了鋪陳即將到來的賓拉登斬首行動,電影下半段一掃前半美軍在當地反恐基地,日復一日了無生趣的不安感,兩者轉變間顯得有些突兀,隨著身邊女同事遇害,段落間的幾個「關鍵」字卡,至此女探員瑪亞的份量變得更為重要,電影塑造她堅定相信唯有找出賓拉登的藏身處,才是正確的反恐之道,卻不得其男性上級所信,電影藉由軍方決策上男尊女卑的偏見,一場瑪亞每天在上司的玻璃門上,提醒他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的舉動,增添不少趣味性,而隨後上演的一場捉拿賓拉登的夜間行動,像是完全跳脫電影一般,夜間攝影和還原著賓拉登和家人藏匿的住所,彷彿讓觀眾進入當時的行動中,這段戲也是滿足全世界觀眾,對謎樣人物賓拉登最終下場的好奇。

當電影中美軍靠近賓拉登住宅,卻漸漸聚集了另一批當地的民眾,透過畫面在夜間極低的光源下,仍能感覺出他們急欲保護或阻止美軍侵入的舉動,在911後數年間美軍苦於找不到賓拉登的過程中,這些居民的行為其背後更隱藏了更巨大的意涵,那就是每個人都知道賓拉登在哪,卻無人提及,可見當地人對美軍的自詡正義行動的相對痛恨,而隱忍至今,這比起賓拉登暗自策劃行動,完全兩極化的價值觀對立,才是更巨大的恐怖,美軍多年費盡心機反恐,反倒是助長這股氣燄上升的元凶,話雖如此,911事件喪生的民眾,以及因自殺炸彈事件無辜喪生的所有人呢?

無論真實程度與否,凱薩琳畢格羅片中沒有避諱美軍在進入賓拉登住處,戲謔的喊著其名諱,或是當任務成功後,每個人的興奮反應,唯獨最初那個比誰都信誓旦旦,要捉拿賓拉登的勇敢女探員瑪亞,安靜走上屬於自己的個人專機,最終鏡頭停在她毫不見一絲喜悅的表情,此時此刻,她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呢?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6 Fri 2012 11:05
  • 寒戰

px_fczh2tt2186702

近來最受各界矚目的港片【寒戰】,除了清一色的港星卡司,在合拍興盛的今天實屬難得外,更是港式招牌的警匪類型,作為「後無間道」時代的接棒者,以文戲凌駕武戲的大膽思維,仍維持著一場電影的緊張和懸疑,資深電影人梁樂民和陸劍青,初次成為新導演端出的菜,象徵著香港電影工業的不匱乏,永遠都保有競爭市場的動能。

而【寒戰】特別之處,在於塑造的敵人謎團,但作為相似的「內鬼」題材,【寒戰】卻不像電影【風聲】,重點不在嫌疑者的多寡,爾虞我詐的反倒是跳脫犯罪事件之外,走進香港警界的茶壺風暴,扎實的劇本的讓觀眾了解內部實態,展現引人入勝的細膩奇觀,李文彬﹝梁家輝飾﹞與劉傑輝﹝郭富城飾﹞的對峙,無論從敵到友,全場都能讓觀眾屏息,而大於對查出真實歹徒的好奇,兩方精采的交鋒直到後半段廉政署的介入,又掀起另一陣波瀾,也讓霧裡看花的觀眾有了解答,原來真正的敵人不在內部,卻也從內部而生。兩場李文彬與劉傑輝各自對著廉政署辯白的精采戲碼,也是兩人各自點出【寒戰】的雙主旨:明白遊戲規則;和打破遊戲規則。

當年輕的廉政公署幹員張國標,懷疑李文彬設局的想像,都像極了舊警匪片情節,而重人高過於法的李文彬,也是造成其子﹝彭于晏飾﹞走向不歸路的源頭,劉傑輝﹝郭富城飾﹞代表一個新指標,謹慎的從規則裡尋求改變,保安局長陸明華(劉德華飾)是信賴制度的樂觀主義者。這些人物設定既套用於香港警匪片新格局,也暗藏時代更替,新的國家權力分配的玄機。

儘管電影充斥著對法治的依賴,少了言過其實的陰謀論,【寒戰】仍包藏著香港獨有的笑料和文化,比如警界的江湖味,不同單位各為其主的精神,這股精神也回應了峰迴路轉的故事線。從一剛開始強調衝鋒車無法憑空消失,看似內部「諜對諜」的懸疑,最終回到「白吃黑,黑吃白」的老路。可以明白【寒戰】意昧著就算法理至上,一切之惡還是回到人身上,逃不開的幫派連結,好與壞的一面都需永久的面對,看似披著美式法庭電影外衣,只是一個包裝性的假象,我想到最後郭和梁的臨別談話,電影的取鏡加上兩人的穿著,英雄惜英雄的對話模式,背景若換成白宮或五角大廈也不會奇怪,但兩人用港話扯起丘吉爾最後對二戰看法的說詞,頓時又讓我笑了出來,【寒戰】正是香港人結合不忘自身傳統,又渴望求新求變的電影。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錄者也許就記錄者本身,自己的口吻既能夠帶著被攝物行走,也能讓自己參入其中,急便毫無目的也可,單看作者的自我揭露的成分多寡,和是否能和被攝物交織出靈光的可能,本次雙年展的兩部作品<情陷俄羅斯>和<我可能是,或已經是>就是很好的範本,<情陷俄羅斯>一對失散的情侶出發,其中一個人便透過無聲獨白看待其他情侶,人事物,最後喃喃的帶回到車箱,一個女子坐著看著窗外,<我可能是,或已經是>則以更悲天憫人的心態,和被攝者齊放,導演自稱愛上了女性受訪者,或和男子身上看見自己,最後兩名被攝者都消失無蹤,只剩紀錄者的文字。兩部紀錄片都像在訴說著,當沒有了被攝者的紀錄片,影片是否能能夠持續成立,或者成立的理由為何?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俄國紀錄片導演瑟蓋.洛茲尼察的三部作品,坦白說他的作品是要不停的看的,才能感受到他傳達的影像力量,這三部作品裡都沒有對白,<肖像>一張張幾乎靜止的動態合照,在穿插大量的氣候變化,就像蔡明亮的<行者>一般,主體變成了從人背後的景物引起和觸發。

而影片時間近一小時的<封鎖>,則是舊影像檔案的再製,影片背景為二戰時期的蘇俄,被德軍包圍的城市各角落,導演挑選出的影像除了來來往往的人民,不時跳進被處決的士兵或人民,或倒臥在一旁的不明死屍,一張張黑畫面像是一天又過了一天,每天不時帶著一些些恐懼度過,影像漫長的等待最後是一陣煙火帶入所有人民的反應,像是苦盡甘來一般的不言而喻。

<合作社>是一群魚夫捕魚的一天樣貌,導演同樣的純粹紀錄人物的操作,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其實是要你仔細觀察,比如拉起繩索又放了回去的脫序,而最後向鏡頭的招手也是一種無預期的神來之筆,影像從來就是被攝者和攝者的集體火花。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明亮導演的<行者>由李康生穿著一紅衣,如同喇嘛般的樣貌,行走在香港都市之間,緩慢的步伐,時間像是完全交付環境變化的推移,李康生幾乎不動的姿態,和人形海報看板形成有趣呼應,如此奇特的身體行動,剎那間也能隱身在都市叢林中,偶而只引起幾個路人圍觀,在城市機器單元裡,<行者>揭露的社會運作,是被動的給予觀眾感受。

陳宏一導演的<硬與凹間穿no3陽痿>則以個人化的喃喃口白,拼貼當代時事樣貌,而不時模仿高達的跳接剪輯,既是致敬,也是將自我的電影史和當代電影史融合,以宣洩的,情感性的動機去參予社會運作。

王俊傑、鄭淑麗的<歷史如何成為傷口>很清楚的能看見九零年代解嚴之初的台灣,影片以六四天安門世界的新聞報導為軸,揭露六四事件使得政府得以統戰思維,喚起人民對大陸同胞的同情心,對抗風起雲湧的國內社會運動,鞏固國民黨政權的實質性,實則黨外言論開放之際,如此不著痕跡的文宣和打壓卻已隱然成形,非理性的民粹蓋過理性的批判,以預示了台灣當今政治氛圍的結局,實為不可多得的借鏡,這部紀錄片可說是價值頗高的論文式檔案。

越過<歷史如何成為傷口>的嚴肅和憂心,二十多年後藝術家余政達的<她是我阿姨>則進入網路化和素人化的虛無年代,影片紀錄著一個不知名婦人的廣場抗議,沒有威權鎮壓,沒有流血衝突,從她的抗議聲可見政府機器的不滿,卻也是歇斯底里成分居多,並經由旁人玩笑式的嘲弄,和導演故意的爆笑音效,宣告台灣的社會意識已進入集體虛無的年代,鄉民式的政治介入,實際今天已成主流。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好看的紀錄片,有時就像電影一樣,除了切入的主題會讓觀眾感興趣,想要繼續看下去的動力外,受訪者的挑選也很重要,<給母親的信>就是這麼樣的一部片子,故事背景來自羅馬尼亞國內過去的經濟問題,導致許多家庭的孩子被送出國領養,故事的主人翁漢娜便是其中之一,影片以一個極具張力的開頭,漢娜在畢業典禮前崩潰離去,帶出她長久以來,無親無故的不平心理,在影片不長的篇幅中,導演也試圖捕捉漢娜和同學的衝突,和從領養家庭的訪談裡,呈現這個外表原本美麗姣好的青春少女,如何因為養成衝動易怒的性格,慢慢培養出的憤世心態,去看待這個社會,本來好看的笑容,也因此被遮蔽,頗讓人同情和不捨.最後當漢娜上車前,露出的一抹微笑,也讓人回頭想想,這些年來她的身世問題,正也是因此讓她的人格變得更獨立堅強的原因,也就無所謂再去嘆息什麼了,主人翁外表和內心的反差側寫,便是這部紀錄片好看的地方.

當然,漢娜尋親之旅的答案揭曉,還是本片從頭到尾,最令觀眾緊張到最後一刻的,然而當真相揭曉後,觀眾反倒是洗了場三溫暖一樣,縱然結局是好的,也不會太過雀躍,更從中迸出了羅馬尼亞依舊懸而未決的社會問題,導演遠距離偷拍漢娜和母親相見,更說明了紀錄片捕捉真實的難處,但每一刻,每一人物在不經意的舉動,漢娜母親的矢口否認,到繼續詢問,洩漏的都是自身無法察覺的真心,而導演刻意放慢速度的兩人相擁,以紀錄片的角度來說,當然傳達的效果有好有壞,但無可諱言的,再長的時間也不堪二十年的等待,能讓兩人相擁時間更長一些,都是所有觀眾一致的想法吧!

 

1345820943-3423206272_m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遺留的思念>是一個女孩的口吻,影片直視著跟父親有關的物品擺在地上,隨著物品越來越多,彷彿也是和父親的記憶交集逐漸倍增,卻始終無法在見到父親的傷感,<人生日誌>描繪著雖然是橫跨八零年代到今天的波蘭改革開放時期,但導演樂天和詼諧的幽默感,透過停格動畫化解這股嚴肅,甚至對生老病死和意外處之泰然,這既是一部私密性的記憶留存,從個人出發的編年史。

至於紀錄一個人的時間可以多長久?紀錄片<56Up>以每隔七年記錄一群英國小孩,這當中的過程有了逐漸遠離了當初的夢想,但看了好多個人,最讓我感觸還是儘管這些人不可能跟當初所想的一樣,想法上還是相去不遠的,只是修正過了一些。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號稱【肉蒲團】的原班人馬製作,中、港、台、日各國美色共襄盛舉的港片【一路向西】,少了【肉蒲團】被批充斥血腥的違和感,【一路向西】故事基調舒服許多,都從一個逐漸被挑起性愛慾望的男子出發,而周旋多位女角的解放經過,電影性愛場面雖血脈噴張卻收斂許多,改編自網路小說取材,裡面字字珠璣的男子誠懇獨白,處在滿足觀眾的性愛場面,故事真實感的拿捏和創意上的取捨,【一路向西】比起【肉蒲團】顯然將獲得更大多數觀眾的青睞。

從電視機裡的日本AV女優,到學生時期幻想暗戀對象,故事剛開始企圖喚起每個男孩都曾有過的春夢,似曾相識的清純女孩樣板,教室上課的曖昧互動,彷彿是港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更重口味的奔放,直到劇情來到男主角苦於交了個有性潔癖的女友,雙方又因故大吵一架,決定跟大夥北上買春伊始,使自己陷入天人交戰,故事才開始有了轉變,男子的心靈上的煩惱凌駕肉體的釋放,竟讓故事變得非常文青氣息,且飾演男主角Frankie的張建聲又頗為斯文(比起略顯猥瑣的葉山豪好很多),來去夜店數回,數次空手而回,好變得像在找尋真愛而非尋歡。即便到最後面臨情慾掙扎的二選一,男主角透過大量回憶的跑馬燈,回首女友的好,又流於刻意且俗套,好像是不得不為的交代,如同香港演員杜汶澤日前網路砲轟【肉蒲團】「鹹片非鹹片」。

其實從【肉蒲團】到【一路向西】這類的港產三級片,都一再說明了現今三級片和一般情色片的區別,目前仍在台上映的港片【低俗喜劇】,導演彭浩翔另闢蹊徑,用啼笑皆非的人獸交自嘲港式文化的腥羶,說明就算環境如此,作為電影人還是要拍電影的勇氣。【一路向西】儘管露骨畫面不乏,卻仍有更多精緻鏡頭和動畫特效包裝,而情節圍繞著主人翁的道德良知,或自我感覺良好的鄉愿,比如用基金打比方來算計著包養價值,或跟著買春團的行程,說著自己像彷彿進入菜市場般的荒唐,對於「泡妞幹麻,買春就好了」的宣言,最後都用著反省自白總結,【一路向西】同樣不極端偏鋒念頭,比起【肉蒲團】最後快成B級片的無章,電影比較聰明的用喜劇的易懂模式,移植愛情片經典置入卻不離題旨。在我眼中【一路向西】亂入王家衛或是其他文藝小說中,「上了車,就回不去了」那種充滿靈魂的文藝之愛,反應在男主角的心聲中,也不見得都只是揶揄作用,是往往精蟲衝腦的背後,還是保有思考空間的誠實,會讓你笑笑後再想想,發現它也非全然的腦殘爽片。

於是從人性層面來看,【一路向西】比起【肉蒲團】勝出的,是更能讓我看見電影裡所有的男性主角們,對追逐性的冒險矜持到妥協的原罪,在歡笑後更使人有所共鳴的描繪,而這表現比起男主角最終的後悔,我更覺得他的死黨王靜(王宗堯飾),這位男主角原本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看似看透俗事,被煙圈埋葬的老練玩咖,最後卻完全酷不起來的窘樣啟示,更能說明一切。當然更值得一提的是道貌岸然,真相大白才讓人髮指的男主角老爸。當片末電影惡搞朱自清的《背影》之餘,屬於王家衛的那包煙,又再度被拿了出來,男主角終於體會到的文意,所有的感動都跟橘子無關,是夾在口袋的煙盒,不管你是去了哪裡,致 男人們。

IMG_4001_1343889376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過去看過大衛艾爾編劇的【震撼教育】,電影由伊森霍克飾演的菜鳥警察帶領著我們,看見這些自成一國的黑幫社區,以及警方和毒梟如何相處的百態,改寫了我們對警方形象的既定認知。裡面飾演警官老手的丹佐華盛頓,一路走偏鋒到自食惡果的警示意義,依然深植在我腦海中。

多年後由大衛艾爾編導的新作【火線赤子情】,不變的還是他拿手的警匪題材,但這回電影的主要焦點,並非罪犯有多強悍高檔,或是警方查案過程有多曲折,是在拍攝手法上大膽的以「業餘角度」去拍一部商業電影,包括行車紀錄器、胸前的微型攝影機、手持的家用DV等等素人化的攝影器材,用一種普羅大眾的「人眼」概念,看著每個身處在危急狀況下的警察。鏡頭效應也拉近了電影和觀眾的距離,甚至使其置身其中,比如一段麥可潘納和黑人混混扭打的戲裡,在微型攝影機交替捕捉下,觀眾就像在看(或玩)一場格鬥遊戲一樣。

不若【震撼教育】不假對警察的冷眼批判,【火線赤子情】總歸是單純化對警界的同情和致敬,電影裡開展的情節,就是記錄著主角傑克葛倫霍和其搭檔麥可潘納,日復一日在巡邏中的遭遇,儘管不少情節如誤觸毒窟和闖入火場,不難想像是為強化劇情戲份的需要,但眾多第一人稱(拍攝媒材)的模式變換,一步步進入怵目驚心的現場佈置(人口走私、棄屍現場等),緊張程度依舊可觀。

在看著【火線赤子情】時,我不禁也會聯想起前陣子看過的【海豹神兵:英勇行動】,兩部的相似之處,都是塑造出這批前線同袍,他們必須犧牲家庭或摯愛,無預警的付出生命代價,如何為國為民的正面意義,搭配著我對【震撼教育】的記憶,【火線赤子情】保留的僅是警察如何和黑幫維持平衡關係,或是盜亦有道的江湖情份,身上的警徽也絕非永遠的保命符,稍有不慎反而是道上清楚的箭靶。而【震撼教育】裡被警方利用蹂躪的毒梟,或許仍有值得同情的可議之處,【火線赤子情】在處理警匪間的位置上,毒梟的冷血無情(還特別用夜視功能,凸顯更懾人的模樣)和警方的壯烈成仁,在這個移民大鎔爐裡,變成一面倒的涇渭分明,電影刻意讓外來者上演「無法無天」,隨著這些DV的搖晃不安營造出的「真實」,其適切與否仍是有待保留的。

美式警匪類型不免俗的雙人拍檔傳統,傑克葛倫霍和麥可潘納不同的先天身分,卻一同捍衛家園的組合,也頗呼應電影精神,傑克葛倫霍不安於室的自由性格,也和已婚顧家的麥可潘納截然不同,構成有意思的對比,於是電影裡讓我最有感觸的,便是麥可潘納聽見傑克葛倫霍打算結婚,罵了他「你這個爛人」,除了是一句哥兒們的過來人告誡,也是從搭檔中,他們太了解彼此,總愛冒險的傑克葛倫霍,遭遇的危險機率,遠比自己更大。而傑克葛倫霍此次一身精壯肌肉,剃光頭髮狂飆粗話,不時因壓力壟罩兩眼無神,詮釋出的警員性格,也是本片一大看頭,但我覺得有一點可惜的,是他從開始記錄警員生活這件事的原因,電影並沒有給予更多解釋,否則便更可為這部視角獨到的商業片,帶來更多亮點的可能。

          

picx_feus5185519915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科幻電影的世界裡,人類的大腦記憶往往跟電腦無異,都可以運用科技的智慧,輕易的被人為竄改或植入。這種情節雖然天馬行空,卻也滿足我們對「記憶」這種不可測的控制慾望,就像坐上時光機,可以穿越過去或未來的願望一般。【攔截記憶碼】也是這樣一個題材的片子,同樣主角因誤觸失去/恢復記憶的因素,進入一場被計畫好的風暴,最後電影也拋出一個無關「記憶」真偽,回到人類最根本的「意志」問題。

故事的背景設立在未來世界,歷經三次世界大戰後,人類世界遂發展成殖民和被殖民的分別,而男主角奎德(柯林法洛飾)原是一個居住殖民地的平凡工人,每天日復一日的乏味生活,搭配電影營造出的後工業的黑暗都市叢林感,確實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主角的寄望改變的心,當主角走到名為記憶碼公司,尋求改變記憶的快感時,才了解自己渴望的身分好像早已發生,他究竟是活在「楚門的世界」,還是太過真實的夢境,一切只能仰賴自己找出關鍵破解。

在貌似【關鍵報告】的科技背景下,上演著的【神鬼認證】的【攔截記憶碼】,仍有個很真切的人性描繪,就是儘管主角失去記憶,但無論任何人為竄改和輸入 本能確還是深植腦海,以無意識的反射動作透露出來,這是電腦無法去做到的事,也成為主角之後醒悟的關鍵。這關鍵不在找到什麼密碼解開,而是面對眼前的一切,真正能用一己之心做出抉擇。

於是當電影當主角聽到過去的自己,描述他之前如何改邪歸正,而希望主角也聽從他的話,找回過去的記憶,最後卻仍成為殖民者的棋子,也回應了反叛軍領袖告誡他的:活在當下。真正的良知使命,都是當下的判斷,而無關記憶有無找尋到,對比著記憶碼公司的成立,就是要紓解在冰冷未來世界裡,剩下勞動一職的無味人生,一批批更具能力的機械工人,隨時將取而代之的無望,這無非是當失去記憶的主角,從無法適應自己的身世改變,到拋去記憶始否真實的疑問,只想為所愛的人,決心衝破這道黑暗藩籬的原因。

作為重拍多年前的舊作【魔鬼總動員】焦點變成圍繞在大戰後的黯淡地球,人們被科技威權宰制的省思,整體幾乎算是人V.S.機械(包括柯林毫無感情可言的假老婆),電影在動作設計上依舊相當有看頭,失去記憶的柯林法洛,常擺出一張無辜的臉後,反擊起機械人的攻擊,卻毫不含糊,增加了動作戲的趣味性。在視覺的設計上,雖然動態互動影像充斥擁擠街道,失去美感(文化)如廢墟般的市容,漂浮在空中的交通工具,主角的穿梭其中逃竄都可預見,對未來世界的通訊方式(手機就在手上),倒是很有可能真實發生的創意。至於柯林法洛如何因為梅琳娜(潔西卡貝兒飾),影響他投靠反叛軍,無多少提及,以及始終冷酷無情的凱特貝琴薩,主角們的愛情戲便較少著墨或被單純化。較有意思的還是當柯林和凱特戲裡從夫妻變仇敵後,從兩人對話不斷被提及,在雙方追逐的緊張中,增添偶一為之的小幽默,此外女主角凱特貝琴薩和潔西卡貝兒一正一邪,有時會極為相像的臉龐角度,在打鬥中快速穿梭的激烈場面裡,還真會有點讓人認不清楚,甚至讓電影尾聲凱特的一記回馬槍,彷彿無需變臉特效就有達到效果。 

picx_ften513867030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dark-knight-rises-bane-batman

由名導克里斯多夫諾蘭接手的【蝙蝠俠】系列,歷經兩部後,最新一部【黎明升起】是他所聲稱的系列終章,過去從首部曲【開戰時刻】奠定好布魯斯韋恩(克里斯汀貝爾飾演)如何揮別家庭陰影,走出以暴制暴的迷思,因而成為蝙蝠俠。到【黑暗騎士】則進入更殘酷又幾近現實的犯罪煉獄,人性灰暗的是非難辨,韋恩依舊相信人性善念的執著,甚至被迫背負罪名亦無妨,其「蝙蝠俠」稱號也因此更名為「黑暗騎士」,從此將系列電影又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所以也讓最終章面臨著相當大的考驗,所幸【黎明升起】仍掌握住不同於前兩部的重點,作為系列的完結,電影既回應了過去兩部的細節,尾聲也埋下了新的傳承意味,而內容結合戰爭和災難,也無徒然浩大場面,附帶著批判人類文明的高度暗示性。

作為系列尾聲,【黎明升起】的主軸策略,無論角色和情節的設計上,多是回應前作為主,先喚起觀眾的記憶,最終再呈現意想不到的結果。開場的飛機劫持事件,一步步讓反派班恩(湯姆哈迪飾演)最後才悄悄現身,不禁讓人想起【黑暗騎士】小丑在銀行搶劫的出場型態,曾因已故男星希斯萊傑的懾人演出,震驚觀眾的小丑一角,【黎明升起】反派設定卻無須效尤,因為班恩儘管行事冷血和充滿智慧,和小丑有些相像,但他真正的形象,還是【開戰時刻】裡連恩尼遜化身「毀滅者」的承繼,兩者都有著明確的計畫和行動,【黎明升起】的班恩是蝙蝠俠尚未執行完整的任務:面對恐懼。也是他仍未真正了解(或遺忘)自己精神的象徵。

至於韋恩本人的心理塑造,歷經【開戰時刻】的省悟,【黑暗騎士】的忍辱後,【黎明升起】透過高譚市的承平已久,韋恩的不被需要而沉寂。於此出發以韋恩的兒時記憶(多是承接【開戰時刻】的劇情),提醒和再強調韋恩不該逐漸接近一種形象:以退休的英雄自居。因為並不符合他成為蝙蝠俠的初衷,於是【黎明升起】反覆點出從【開戰時刻】就出現過的「洞穴」,它貫徹了這最重要的提示,「洞穴」的更深層意義,是等同監獄般的困境,且韋恩從未真正自發性離開「洞穴」,兒時他跌落洞穴,是父親拉他出來,韋恩總有一個像父親的角色開導和扶持著他,管家阿福對他不離不棄,甚至一路相信他的戈登警官(蓋瑞歐德曼飾演)都不例外,這些都在【黎明升起】最後有著頗感人的提示。

如今他得真正靠自己站起來,他聽從監獄同伴的建言「不是去克服恐懼,而是讓自己面對恐懼」,然後如同日後成為「復仇者」的小孩,一樣的逃出監獄,他也和班恩同樣帶著面具,說話時的低沉變聲,雷同的出身背景,都像是一體兩面的,在諾蘭眼中的英雄人物,並非用「光明」之名對抗「黑暗」,而是從「黑暗」昇華對抗「黑暗」墮落的最後補充。當然【黎明升起】回應前兩部的意義,也不單是嚴肅的補足蝙蝠俠的使命,【黎明升起】故事的另一個目的,也是能夠讓韋恩回復真實身分的平反,透過電影裡的一條項鍊,它源自韋恩對母親生前的禮物記憶,當被冤家貓女(安海瑟威飾演)拿去後,項鍊便成為韋恩揮別過往,重獲「黎明」新生的傳遞物。


而電影的音樂和音效,也一直在系列裡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次【黎明升起】令人印象深刻的鼓譟聲,聽似激勵人心,卻是監獄裡毫無希望的人們所發出的,也因應諾蘭對於光明與黑暗「同種異類,一視同仁」的態度,當小孩悠揚的歌聲結束,一場正面而陽光的美式足球賽,比賽開始卻是一場崩毀,崩毀後唯一倖存的球員往後一看,除了一片廢墟,也能微微隱現地底下的光景,那正是反派班恩活動的世界,對於地上和地下的兩個世界,鼓譟聲可以是象徵底層社會不平之鳴,衝撞出最後【黎明升起】白天市區內動輒末日的危機,外邊政府卻只能袖手旁觀,覺醒的剩餘警力們迎戰暴徒,也僅像是有無制服的差別,成為兩派人馬的亂鬥而已,【黎明升起】可見諾蘭意在言外的闡述,也許比前兩集更龐大,不過作為蝙蝠俠終章,也必須具備的商業娛樂性,在兩者的拔河下,仍不免有些草率牽強,但仍瑕不掩瑜,諾蘭透過一部漫畫改編的英雄片,從中對人類道德存有的寄託,對現代文明制度的批判,許多意味身長的台詞對白,無論諾蘭的【蝙蝠俠】系列是否真的告終,日後都將被奉為經典。

DKR-14411_s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vies-abraham-lincoln-vampires-presidents-of-the-mysterious-vampire-hunter-benjamin-walker-电影亚伯拉罕·林肯吸血鬼总统神秘本杰明·沃克  

歷史人物往往如果正義形象突出,後來常會被小說家借來加油添醋,在虛虛實實的考據中,被化作神話般的英雄,如同三國演義或金庸小說的角色,被改寫重新粉墨登場,而如今西洋小說也出現了這麼一號人物,他就是美國故總統林肯。相信知道點歷史的你我,可能都多少知道點他的豐功偉業:發動南北戰爭,解放黑奴,卻不幸遭到暗殺,像是一個悲劇英雄,沒錯!已經是英雄了,只不過在作者是賽斯‧葛雷恩‧史密斯筆下,更把他描繪成起於獵殺吸血鬼,最後才成為總統的傳奇,這個故事讓鬼才提姆波頓與俄國導演提默貝克馬貝托夫聯手打造成電影【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碰撞出兩位導演風格的火花,對於林肯總統背後史實的置入得宜,毫無冷場下的娛樂之餘,最後還會帶著一抹現實的感傷落幕。

想起提姆波頓的電影,最常出現的「斧頭」和「血」,不然就總少不了的「怪咖」,【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也不遑多讓,片中有著瞬間移動本領的吸血鬼,突如其來的血盆大口恐怕能嚇到不少觀眾,加上主人翁林肯(班傑明沃克 飾演)各種充滿創意的方式殺死吸血鬼,然後喃喃自語的有趣橋段,以及日夜間生活誇張落差的跳躍,沒什麼邏輯可言的天馬行空,人物形象和劇情剪接的怪誕,【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都頗有幾分相像味道。

至於動作設計上,在一陣血漿亂竄,節奏快速的人鬼交戰中,在【刺客聯盟】導演提默貝克馬貝托夫的手中,好像只要是「能飛的東西」,總以「慢動作」特寫使用,動靜間讓電影的節奏也更遊刃有餘。此外雖然是吸血鬼電影,因為南北戰爭的背景格局,不少壯闊的動作場面或是發展,也會讓人回想起【魔戒】的聲勢,但不同的是,【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有著更多誇張幾近荒誕的效果,比如一場吸血鬼和林肯穿梭在馬群裡的戲,他們還能把馬甩走,就讓我看得目瞪口呆。

而不像許多架空時代的吸血鬼電影,【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處在美國正當廢除奴隸制度的當代,在假史料的包裝下,電影使得吸血鬼也作為一種「族群」,且描述他們不但有著各種職業,還有著同族不能殺同族的天性(像終極種族主義般的頑劣),林肯殺死吸血鬼雖拯救了被奴役的黑人們,但不也相對違背了自由平等的意義,甚至論及到危害美國本身會更加分裂的幻想,種種小說元素的加入,面對史實並無突兀之處,反而變成突顯出矛盾的象徵,對於眾多吸血鬼中,被迫成為吸血鬼的亨利(多明尼克庫柏 飾演)尤其是電影裡林肯之外最關鍵的角色,他的出現代表著人的善惡並無族群之分,只有利益是否同謀罷了(值得一提的是,電影裡對於人類中的黑人和白人,也有著頗為「政治正確」的塑造,比如林肯的幼時黑人玩伴,便從一而終的良善忠心,至於之後結識的白人朋友,則變化曲折而謎樣。)

於是吸血鬼的意義在電影裡,比較像是一種人的「心魔」,彷彿在暗示林肯做為美國總統,都是得抵擋住它,最後才能完成拯救美國的大業。而我個人尤其喜歡電影的結局,電影儘管保有歷史成分,卻也迴避了那最無法迴避之處,或許這就是講究魔幻的道理吧!尤其是那不完美的現實遺憾,也反讓人勾起歷史如此巧合的感傷,但感傷變得是模糊且美好的,吸血鬼似乎沒有完全被消滅,林肯的任務永遠是未完成,就像時光來到了現代,酒吧裡會不會還有可能,有個「吸血鬼」正偷偷跟你說話一樣。

做為片中靈魂要角林肯,不得不誇讚的還是演出的班傑明沃克,這位貌似連恩尼遜,過去較多在舞台劇亮相的男演員,扎實的武術身段和演說時的台風,一前一後都將林肯身為總統和吸血鬼獵人的兩種模式,成功開啟到判若兩人,飾演他妻子的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也是從【絕命終結站3】、【唯舞獨尊】到【極地詭變】一路都有著不同樣貌的女演員,她幾分古典的成熟氣質,加上一股靈性般的可愛,很有說服力的走進林肯本來的晦暗世界裡。兩個主角的相同處,是扮相和語氣一路到年華老去,在有時邏輯不通的情節轉換裡,都很真切到位的沒「掉漆」,增添以假亂真的真實感,這也是【吸血鬼獵人:林肯總統】成功好看的地方。

另外曾在【美國隊長】裡扮演「鋼鐵人」父親的英國小生多明尼克庫柏,雖然戲份不多,幾場不同情緒的演出仍然精采,登場時的放蕩不羈模樣,同樣有幾分小勞勃道尼神采,片裡向林肯述說自己的身世來由時,上演一段小小的生死戀戲碼也頗為感人。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cx_fftw3811696917  

不久前才在【痞子英雄】電影版合作過的楊穎(Angela baby)和趙又廷,俊男美女的組合,這次在【第一次】再度攜手共譜戀曲,【第一次】經【不能說的秘密】製片合作,整體上也和【不能說的秘密】幾分神似,由年輕的中國新銳導演韓延操刀,同樣充滿懷舊又不失夢幻的清新色調,從罹病的孱弱少女遇上活潑大方的男孩,剛開始理所當然的純愛故事開頭,到轉變成背後秘密揭曉的結果,過程不忘大量揮灑愛情和親情成分,以及讓趙又廷和Angela baby分別大展歌喉和舞蹈的話題,充斥著種種能抓住觀眾目光的點子,打造出新穎的中國主流式純愛電影。

在幾近全面數位化的時代裡,電影特別選用類比錄音機,作為一種記載回憶的媒介,特別讓人印象深刻,如女主角宋詩喬(Angela baby飾)說的:看著磁帶轉動,就像在提醒你時間流逝一樣。純愛故事往往是跳脫現實框架的,但【第一次】彷彿是想跳回一個古老的時代,一個更能記住時間流動的時代,去珍惜美好時光的簡單道理。不過【第一次】裡不少色彩繽紛的美術造景,也依然是停留在純愛世界裡,那個不怎麼真實的想像地帶,於是那詩喬執意使用的錄音機,和宮寧(趙又廷 飾)在兒童遊樂場玩起老搖滾樂,有點不怎麼合理的安排,就變成一種讓人會心一笑的天真童趣,而不是給人充滿距離感的夢幻而已。

至於再度攜手的Angela baby和趙又廷,比起看著這對快成螢幕情侶的搭檔,是否更契合的演出,也許更吸引觀眾的,還是電影帶給他們演戲之外的「潛能」吧!裡面趙又廷化身主唱,唱了多首搖滾情歌,展現不俗的歌唱實力,尤其在唱起經典歌曲"Stand by me",趙又廷更具活力放肆的聲線,舊中帶新別有一番風味,也呼應到電影設定的氛圍背景,而Angela baby尾聲的舞蹈亦頗為驚人,然而在匯集許多話題的【第一次】,角色情緒太滿而缺少沉澱空間,不免讓感動處變得疲乏。包括趙又廷和趙樹海父子檔的「真實」對手戲,儘管兩人演出賣力,力道過重卻也和電影本來的淡淡哀傷相衝突。

不同一般想當然爾的純愛電影,【第一次】類似「真情假愛」的主軸變化,更多了一層故事上的層次包裝,電影片尾也說明本片取材自韓國小說,而韓國商業電影近年屢屢叩關國際大門,其劇本發想的創意和縝密度,便一直維持相當強悍的水平,於此也能比較出【第一次】在處理劇情轉折上還有更多學習之處但我仍相當好奇當中國電影市場敞開大門後,如何「師夷之長以制夷」迎戰電影競爭,再慢慢揉合成自己的風格,今後或許會從更多主流電影中看到想法,【第一次】便是一場由年輕導演掌舵,對中國商業電影走向新時局的試煉,這也將會是繼續受到各界關注的焦點。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