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04 Sat 2010 16:55
  • 聽說

      以故事內容來說,<聽說>似乎是個看似有點平常,卻有著戲劇張力的可能的愛情小品,聽障者和正常者的戀愛,不是"談" 而是"比",那種無聲的氛圍,其實是種說不出的浪漫,使<聽說>有機會可以成為<愛蜜莉的異想世界>或<重慶森林>,亦或是最近令人眼睛一亮的國產短片<跳格子>,由男女主角激發出電影的可看性.

      可惜的是,<聽說>冗長的對話解釋片段,以及暗示性的環保議題,都削弱了這個可能性,讓該聚焦於彭于晏和陳意涵的互動上,兩人縱然演的兩小無猜,還是失去了可以因這個劇本的反差性,而可能產生火花的重心.幸好飾演彭于彥父母的林美秀和羅北安,自然樸實的演技稍微彌補.

      而「逆轉式」的收尾 ,成為了<聽說>結局的選擇,只是驚訝之虞反倒成了最大敗筆,其一為對照前面彭和陳的互動中,似乎有很多無法自圓其說的矛盾,其二則是當男女主角都能開口後,之前的比劃而產生的情愫,是能夠相提並論的嗎?<聽說>這樣最後的收尾,加上幾個狀似說教的字句,讓最前面<聽說>原本會有的浪漫感,至此完全消逝殆盡,成為僅是像是為聲障者發聲的勵志片結果.這讓我想起導演鄭芬芬,兩年前<沉睡的青春>開放式的收尾,反到讓我懷念起來.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你看看真正的印度!」

當電影<貧民百萬富翁>中,被誤會的男主角偷車而遭警察追打時,憤怒的對觀光課說著這句話,沒想到那來自美國的觀光客竟也回說,
「我也讓你看看真正的美國!」,邊說著邊掏出皮夾的美元大鈔給男主角.這段明顯且刻意的情節,讓鏡頭似乎是直接對著觀眾說的台詞,可以說明<貧民百萬富翁>,那百萬獎金大挑戰的節目,只是個形式,重要的是要從一個個題目中,尾尾道出男主角描繪出他心中真正的印度究竟是個什麼模樣,在他心中,真正的印度是宗教衝突和赤貧被徹底掩蓋,金錢和物欲橫流(男主角哥哥的誤入歧途的原因),造成的人心疏離和淪喪(收買幼童牟利的人口販子和節目主持人欺騙男主角答案),以及警備腐敗的社會問題(警方容易被買通和漠視治安),種種使男主角也不願承認,印度國旗的原本崇高道德的象徵意義,形成莫大諷刺.

由於一昧的顯露印度的黑暗城市面和是外國導演的拍攝,也許<貧民百萬富翁>並不是很能讓當地人認同,電影利用答題的戲劇性鋪陳也沖淡不少寫實的感覺,這也給我感覺導演丹尼鮑伊,在<貧民百萬富翁>中僅保留了<二十八天毀滅倒數>中,那不凡剪輯張力和節奏的呈現,卻少了其角色人性弱點,從內心深處釋放的缺憾,完美的愛情圓滿結局和男主角哥哥最後贖罪的舉動,也不過是一般很好來鎢的公式節奏,然而讓當地人來詮釋印度,難道就是最後的答案嗎?還是只是掩飾真相的開始?

正如片尾導演安排一段歌舞劇的收尾,看起來似乎和前面一路的嚴肅批判感非常不搭,導演用意無非是考慮當地市場或是表達敬意,然而從寶來鎢的充斥歡樂和華麗的風格來想,以上詮釋權的疑問似乎也有了解答,旁觀者畢竟還是有其價值存在的,畢竟那一大片壯觀的貧民窟屋頂,和令人怵目驚心的拾荒全景,是真實存在和不容被忽略的.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名為「旅行/移動」的主題中,<家HOME>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它擴及相當繁瑣問題面向,經由一場公路開通風暴,影響小至這個家庭氣氛的重新解體,大至可探討到社會生存的選擇問題,和引發眾多不易察覺的潛在人性

      故事中角色是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成員有一個夫妻,和兩個快要成年的女兒,一個年幼的兒子,從一開始的潑水遊戲演出,可以看出這個家庭的和樂,即便能夠看出成員每個人性格迴異,例如總愛裸露不拘小節的大姐,和拘謹的二姐大大相反,以充分扮演及一家之主父親,活潑好動的小兒子,加上保守安靜的母親,總是能再一個自由天地中,大家各取所需而融洽

      然而隨著家園旁邊的公路被開通,過往大家固有的生活模式被打亂,諸如小兒子不能再去找同伴玩樂,母親不能安分待在家中,大女兒無法不受干擾的曬太陽,一家之主的父親,更也因為以上的變化感到莫大壓力,導演透過這個麻煩的議題掉入後,從成員間心理上的起承轉合,家庭成員相處不和諧後,讓每個人的性格越加明顯,彼此心態上變化的碰撞,再一點一點暴露出內心那不為人知的弱點,從一開始母親和父親為了遷不遷家的相對立場時而衝突,慢慢演變到父親樂觀的顧家形象,到最後力不從心的對家人狂吼,母親從原本表示想陪孩子的家庭主婦,揭露出其實是個只是想遠離人群的憂鬱患者,母親神經質及的個性,和父親看似一家之主其實脆弱的本性,至此一覽無遺

      最後這個家庭將家園鋪上一層層的水泥,極力抗拒噪音的鎖國心態,營造出一種幽閉恐懼的感覺,走向放棄生命的步伐,對照大女兒的坦然面對的強烈對比下,充分暗示人們對現代化的無力感,即便讓人感到震驚(甚至有點誇張),尾聲一家人打破水泥牆 ,彼此無聲的走出戶外,使本來劇情性的走向,最後突然變成舞台性的寫意也有點弔人胃口

      <家HOME>的隱喻意義再擴大來說,是鄉村都市化「拉力」的必經過程(於是開放的大姊走入社會),這拉力帶來的不只是家庭關係的劇變,同樣是逼使人成長的動力來源,於是原本萎縮閉俗的二女兒在大女走後,也開始企圖改變自己的原因

      電影缺失在於塑造人物時,個性上的一些浮面現象,雖然一幕小兒子衝出高速公路,母親大叫也不理,直到她似乎是感到茫然而顯得放棄時,才急忙奔回的畫面,導演那種小孩的依靠心理,便有相當準確描繪,但仍有如父親發狂的動機莫名,二姊的科學狂人格特質太刻意,及某些小細節(對於二姊和小兒子蔓延的曖昧關係),都有點交代不清或點到為止

      高速公路在電影中的角色,就僅是如同名詞的涵義一樣,讓車子加緊油門 無法倒退,催使電影中這個家庭加快解組,其實時光才是決定性的一切,電影最後從車窗外的主觀鏡頭,一閃而過這個家庭紛紛擾擾,似乎表示著這只是人生旅程的一部份吧,而這個一路「倒著的公路電影」,現在總算要重新「啟程」了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片名後
以為<當地球停止轉動>
是不是有著<不願面對的真相>的理論背景
然後輔以好萊鎢的科技後盾
再度創造出一個如假包換的災難片
部過看了才發現
<當地球停止轉動>不過是和片名打不著關係
而是外星人入侵的老梗題材
卻更加空洞和漏洞百出的劇本
電影一方面想創造外星人非惡類的新詮釋
一方面又想告誡人類的自取滅亡的不智
但無論情節和角色的刻畫都缺乏邏輯
實在無法讓觀眾被感染

片中那段基努和留在地球的「前輩」(怎麼會留在地球?)對話
前半段中文後半段又換英文
我實在想不透這樣的古怪安排有何用意?
恐怕只是討好觀眾群的商業考量
看著基努里維的演出
實行計畫態度搖擺不定
乃是本身電影就沒有表現出足夠理由
又讓我想起<死神的精準度>的金城武
那感情不能暴露
卻又有時不小心流露的彆扭感
加上同樣出自劇本的無法給人信服感的緣故
但直到電影到了尾聲
基努不過端看了女主角和其子間的親情互動
就決定放棄毀滅地球
帶著毀滅地球的風沙離去
所以我想基努非神也非鬼
也不像個外星人
倒像個沒靈魂的機器人

全片唯有電影中外星人具有心靈控制的能力
稍讓我驚訝
只不過不是因為體認電影塑造外星人
自我防衛態度的新意
是因為玩過<紅色警戒>電玩
想到那不是跟尤里沒兩樣?
讓我發笑

用外星入侵為題材的片子
古往今來已不勝枚舉
而一致的脈絡歸納的結果
是人們終究對外星人的幻想
逐漸淪為先入為主被害妄想 
似乎想打破成規的<當地球停止轉動>
強調外星人非侵略者的形象
到頭來還是少不了攻擊場面
搖身一變成為說教者
建立的理由和人類的反應
仍是過往的類型包袱
而自相矛盾無以為繼
兩者分界甚至已經錯亂
當女主角不斷求饒基努李維放過地球人
我也剎時不曉得基努里維究竟是外星人
還是上帝派來的使者?
而電影中人類一昧說會改變
外星人也忽然間「醒悟」離開
一場電影感覺像一場鬧劇
所謂人類的反省不過是自己打自己嘴巴
不痛不癢如此而已

我反而懷念起小時候的<ID4星際終結者>
那地球人們團結一致 
抵禦外侮的熱情
也許神話又卡通 
起碼有著說得通的方向
至少不拐彎抹角
當每回看見人類見到外星人便自認低等
卻又二話不說想收拾外星人的舉動
以及世界各地總要鼓譟世界末日來臨的畫面
這些總是成為過往類型的老梗又荒繆的常態
碰上想說出的新道理卻又說不清的<當地球停止轉動>
無形中只讓這些電影中的非理性行為更加突兀明顯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導演雷利史考特的最新鉅作<謊言對決>
由老班底羅素克洛
和近來演技力爭上游的李奧納多主演

故事結構其實不新穎
從恐怖份子和美國政府的對峙出發
在意識型態和良心間尋求妥協
過去到現在類型題材屢見不鮮
比如不久前的<反恐戰場>
然而一開始聽到電影名稱
本以為是兒虞我詐的鬥志戲碼
也許得多花腦力和精神
事實上
<謊言對決>在處理這種的過程上其實大同小異 
且不論是「謊言」還是「對決」的精彩性
也是不若預告般的期待
不同的僅是電影在老套的反恐情節中
想表達人性的一些盲點罷了

電影中李奧納多和羅素克洛
是一組合作逾十年的CIA搭檔
羅速克洛是在幕後控制情報線索
李奧納多則在反恐禁區衝鋒陷陣
一個主內一個主外
然而兩人雖同違反恐成員
價值觀卻迴然不同
羅素是個標準大美國主義者
李奧納多則是個人道主義者
在一次李奧被派駐至約旦後
因李奧願意和當地主事者合作
而羅素卻反對
而爆發一次次緊張的處理危機
最終在李奧和羅素設計的假爆炸案
試圖將恐怖份子頭目引蛇出洞
被一開始以為是情報的約旦情報頭子知道後
從此和李奧恩斷義絕
計劃的失敗也使恐怖份子頭目也開始追捕李奧
最終李奧因心愛的當地護士被綁
自願深入恐怖份子頭目
最後搭救的他的不是搭檔羅素
是靠著經驗的約旦情報頭子
一新秉持和平主義
卻不斷陷入危機的李奧
也終於結束磨難
同時也決定放棄情報工作

所以<謊言對決>
除了有過去反恐電影常把這種爭議性的議題
轉化為善惡相對的中立觀念
諸如李奧過去虐囚 最後也慘遭被虐
還是利用無辜的回教信徒當棋子
最後失敗害其被殺害
後來李奧自己也被當為棋子
承受相同的苦果
血淋淋的斷手指
怵目驚心的程度
讓人還差點以為<謊言對決>
最後是讓主角神話破滅的悲劇

然而最大的突出點
還是電影對人性灰色地帶的表現
裡面的人沒有好壞或正反派之分
羅素是個為國一面倒的偏執冷血
對家庭卻是呵護倍至
而對搭檔李奧信誓旦旦的友誼
卻因科技失效失約
約旦情報頭子口口聲聲說信任
即便援救了李奧
有情有義的背後
也是因為偷偷利用了李奧當人質
最後醫院的談話
說即使李奧犧牲了
他女友也會愛他一輩子
一句看似沒意義的玩笑話
其實觀眾看到最後
會感到些許的沉重感

<謊言對決>在反恐類型的包裝下
還有很多跟以往不同的特色
除了仍有錄影帶和恐佈份子宣言的橋段外
李奧和當地婦女的愛情描繪出
在反恐衝突涉及種族下的問題
李奧因為是白人被指指點點
兩人想握手都不成
在這種嚴肅的氣氛中
給人另一種較輕鬆的特別感
而約旦頭子的經驗
最終勝過美國軍方的科技
也隱含近來流行的全球在地化
其具備重要性的玩味意涵

比起<神鬼戰士><黑鷹計劃><美國黑幫>來看
<謊言對決>不是多完美的作品
除相同類型眾多難以立竿見影
另一個就是劇情上太多的瑕疵和矛盾處
比如羅素和李奧既已合作十年之久
觀念衝突豈會在一夕之間爆發
糗我常認為兩人角色
李奧儘管在動作場面上的情緒反應
非常賣力演出
但也從他的各種反應看來
倒不像電影中描述的是個身經百戰的戰士
反而像是初來乍到的新人才對
以及羅素本位主義的剛愎自用
一昧對他國族群的不信任
忽視在地化的影響性
顯然跟他開場
那段透視恐怖份子真正信仰的談話自相矛盾

李奧最後放棄的長達十年的職業
最終他的兒女私情遠大於厭倦的成分
羅素警告李奧放棄的結果
就是一句「等於放棄美國」的空泛口號
欠缺予人說服力的劇本
儘管不論演員 調度 場面 節奏還是高水準呈現
仍無法掩蓋這種缺失
也可惜了中古詩人的引言開場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沒先看過<微笑標本>的簡介
先是那句「每個女孩都可以成為洋娃娃」
頗有詩意的句子所吸引
隨後再被撲朔迷離的劇情折磨
最後雖然才得知
仍不脫驚悚懸疑片該有的類型元素
卻也是電影播畢後才回神

<微笑標本>給人懸疑的恐懼成分
不在於推理本身(這使得動物園工裝神弄鬼和標本師傅的法式幽默感覺有點多餘)
而是開發出兩個開車肇事者加入命案場景
因為他們有著罪惡包袱
使得觀眾會好奇他們的下場究竟為何
加上真正殺人狂的變態行徑也不斷凸顯
使得即便案情始末已經完整
多位涉案人物(包括警察在內)的動向發展
仍然處於未知的謎團進行狀態
讓觀眾永遠處於緊張和恐懼
直到電影埋下的真正「真相」
在最後揭曉為止

因此電影中兩個失業的員工的行徑
其實有比混淆電影真相視聽和因果報應
更深遠的作用性
從兩人塗鴉公司洩憤
然後開快車狂飆
回顧童年肆無忌憚的交情
一切的變化都在肇事後
從起初的良心不安
到發現涉入殺人狂案件的嚴重性
那種為求自保而開始猜忌
最後落得彼此殘殺的悲劇
相對於電影中兩位女主角
因為幼年命案現場的影響程度
最後蛻變的截然不同人格
都是一種對童年光景的破裂
充滿悲愴的諷刺

<微笑標本>雖有著驚悚類型電影公式模樣
然而不若一些好來鎢大片
常只會重於不忍卒睹的血腥
無辜的受害者沒有增加
藉著糖尿病女孩獲救
同樣背負著童年黑暗的重擔
女警的英勇營救得以繼續得到救贖
姊姊卻是永遠沉入冰冷的深淵中

從電影中用代表骯髒的蒼蠅
從一隻到佔滿整個屍體
讓一個生命的創傷隨著時間推移
不斷蔓延到無以復加
充滿寓意性質的<微笑標本>
選擇用一段段令人震驚
甚至可謂藝術傑作程度的畫面
包裝恐怖故事題材
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
是用恐怖氛圍包裝藝術價值

此外除了一般道德規範外
電影還捕捉了其他更多人性上的細節
這或許也是法國電影特色

比如我印象深刻的
是肇事者殺死殺人狂老相好的狗 
她雖憤怒卻只能隱忍不語
一路到地下室出其不意才反客為主
然後露出邪惡笑臉
還有肇事者不忍開槍
親眼看昔日同伴慘死槍下
而選擇用放火燒死
其他還有如男警官輕視女主角的能力
自己率員警掃蕩殺人狂家樓上
地下室卻沒發現
流露對重男輕女上的批判

只是電影最主要的部分
便是兩位女主角從頭到尾的構連
由於先前的太過隱晦
以及忽略殺人狂的心態建構
電影最後開始從一樣的音樂聲
同樣壞掉的門把
同樣過去母親死亡浴缸...等
不斷提示的片段蹦出
除了讓觀影者緊張指數攀升外
給人的共鳴性還是顯得薄弱

當殺人狂陸續把各種東西做成標本
除了小女孩 連猴子和她的老相好
雖暴露出殺人最初真諦浮現
不過一開始深殖人心的女孩毛骨悚然微笑
越到尾聲越顯淡化
旁及的車禍肇事者的橋段
所帶來的迴響
比起來甚至還有過之
之外女警對自己姊姊或家世的陌生程度
也似乎說不過去

正如同最後兩個女主角的兔子玩偶
直接被搬離家園的女警察丟棄
沒有過多灑狗血的解釋
<微笑標本>那種無聲的不勝唏噓
刻意迴避童年夢魘的人性
或許能真正代表電影想傳達的東西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過簡介後,原以為<花吃了那女孩>,眾多的角色會是一幅,剪不斷理還亂的的感情拼圖,看完之後才知道我多慮了四段故事的戀人面對彼此,有的離開之後又感悟回首,或是衝動後陷入迷惘,還是承諾後又不若想像簡單,抑或將歷任的感情做一番反省,這些透過陳綺貞的感性旁白,<花吃了那女孩>把感情清楚切割分類,當成幾道習題,幾種選澤。

四則故事由於演員演出風格的迴異,以及每個氣氛設定不同使然,成為各自獨樹一格的小短篇,充滿濃濃純愛氣息的第一則故事,雖然兩位主角的刻劃模糊,但在運鏡和感情方面卻大大彌補了不足,或是第二則充滿挑逗意味的你來我往,大剌剌的魏如萱網路遇上龜毛的張榕榕,張榕榕因為擁有較多的獨角戲和內心獨白,角色深度較為豐沛許多,至於煽情露骨和愛恨分明的第三則,吳立琪散發的男子氣概讓人眼睛一亮,尾聲Summer的老公出場,雖然造成的衝擊沒有想像巨大,但也位電影一路如夢似真的情節,掀起一波漣漪。唯一我認為比較失敗的,就是最後王心凌和林嘉欣的那段散亂無章的演出,比起前面數則故事所顯現的,無論是特寫的臉部表情,肢體的暗示和私密的手勢,這些都能引人進一步思考的象徵畫面,最後一則人物角色更多,卻都只像卡通人物般浮面,也找不到故事的主題在哪,從一邊暴力一邊搞笑同「我的野蠻女友」情節,到突如其來的割腕宛如社會事件般,所謂為何?只是給人不斷跳TONE的不知所云,最後聚集所有人物如同舞台劇一般,每個人做口頭上的草草感想交代,最後一則故事其實應俱有總結的責任,最終卻落得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唯獨林嘉欣髒話連篇的內容部分,小小成功隱含了一些,對先天性別控訴的意義,而從這一小部分,
也可以說明電影暴露的最大盲點。

無可厚非的,<花吃了那女孩>滿足了「她們」眼中世界的角度,所需要感受的成分,但相對於另一個世界的角度,卻是刻意忽略或是通篇包容,甚至流露一種嘲笑的態度,如同第二則Summer姊姊表示非常感謝Spancer,以及Summer的老公酒醉後,說出不介意請Spancer一起過來陪Summer,語罷醉倒後,剩下Spancer和Summer相視苦笑,Summer的老公和姊姊的存在意義,其實是電影中想塑造一個外界給予的善意表徵。

於是,<花吃了那女孩>真的就如同一顆顆糖果,雖然有成分有甜有酸,也有苦和有澀,但每個外頭都包裝著一層,屬於那個世界的「她們」所沉溺的糖衣滋味,觀眾也好幾首契合劇情的旋律環繞中,沒有任何衝擊和對立的現實連結,一同沉醉在一幕幕夢幻烏托邦夢境裡。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達兩個小時半的<海角七號>
主題被分割成兩條線
兩個時代在行走
一條是在恆春的一群人
因為要臨時組一個樂團
而從衝突到漸漸了解彼此的過程
這其中也少不了男女主角的點綴
一條是時光倒流到光復初期
從一張張信紙中
道出一位撤退日本人對台灣女孩的思念之情
從<海角七號>男女主角相遇過程
再對當年撤退日本人的情書
表達對台灣女孩友子的不捨
可見兩個年代其實是互相呼應的迴光返照
同樣稱做友子的女孩
最終阿嘉奮力留下了
抓住了那道彩虹
彌補了當時日本商人的缺憾
那一張張寫進心坎裡的字句
烘托了整個動人氣氛
不過若只從愛情故事就定義<海角七號>主軸
是不足稱道的

在明媚的台灣最南端
可見到除了風景
<海角七號>對人物情感面塑造的企圖心
橫跨老中青三代
年輕人奔波於都市生活
卻遮蓋了夢想不見天日
中年人汲汲營營於事業
卻和年輕世代脫勾
老人則獨自黯然神傷
只背附一個世人給予國寶的虛名
每個都特色分明毫不含糊
唯一的共通點
都是帶著「傷痕」在過生活
似乎刻意想讓這片土地
從一片失望和煩躁的氛圍出發
再從最後一場那些臨時團員的演唱會
三首歌各自把電影層面最後作了解答
化下一個完美休止符
<無樂不作>把失意主唱阿嘉和其他抱有舞台夢想的團員
做了暢快淋漓的抒發
<國境之南>男女主角的愛情結合
在彷彿是LIVE現場中給人意想不到的真實感
至於最後幫分割成兩個時代行走的電影
做了構連的<野玫瑰>
也是全片最高潮處
當渾身現代搖滾骨子的阿嘉
有點不情願的拿起麥克風
唱起這個久遠的歌曲時
爾後中孝介加入合唱
連帶呼應了那段日本殖民台灣
構成兩國共同的歷史記憶遠因
尾聲一群日本小孩的大合唱
更讓時代的傳承意義餘韻無窮

導演魏德聖延續了之前我看過的<黎明之前>
他的金穗獎獲獎片
演員肢體語言豐富
不過不同的是
<海角七號>多了更多言外之意的層次
如男主角父親表面上為了競選下屆鎮長
實際上是為了自己兒子舞台機會
才極力爭取
或是林曉培飾演的飯店打雜生
對自己和當年女孩的關係
並不願多作說明
保留了一點空間
透過一些對話
觀眾也自然瞧出端倪
少掉了拔剌劇味
為結局可見一般的<海角七號>
多了一層用心之處

儘管平心而論
<海角七號>眾多演員的互動是眾聲喧嘩並無緊密感
對歷史和當地人文的描繪也不深入
電影中唯讀裡面的老先生的爆笑演出
讓世代差異的隔閡和傳遞
不經意在歡笑中透露出來
是比較明顯的重心演出
諸如女主角和男主角的文化背景差異
還是各自詮釋煩躁的心態原因
在電影中並沒多做描述
只有略顯僵硬的感情互動戲
尤其可惜的是煞費苦心的信件字句
動人歸動人
其實是淪為一幅裝飾背景
或是只是另一部電影
隨時穿插其中而已
而沒有跟劇情產生太多共鳴
往往劇情進展後臨時跳脫
反讓人產生一種錯亂感

不過這其實只是一種刁難
作為一部歡笑度十足的電影來說
從一場田中千繪和范逸臣的晚上床戲
早晨一起床的互動戲碼中可發現
事後我才對發現兩人「事後」似乎穿的「太多」
但回到當時的氣氛
大家就僅是為兩人尷尬的拉扯棉被遮掩
而一陣歡笑帶過不覺有異
一部電影要走迎合大眾的歡笑普及
還是走寫實隱晦的冷場戲
都是動輒得咎 利弊立見
隨著眾聲喧嘩而帶出的熱鬧火花
如果作為一部通俗電影
動用了一群專業和非專業演員<海角七號>
其碰撞出的火花成果
觀眾已經買了單

尤其
當周董的<不能說的秘密>
首開把音樂元素融合於電影中的成功例子後
經由范逸臣、中孝介、夾子小應
這些擁有真正音樂底子的人物演出
<海角七號>增添了現場魅力的虛實難辨
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唯獨可惜的是
對於音樂的創作說明並無突破

附註:
如果有人先買了預售票
有的會附贈一張「海角七號 愛戀情書音樂專輯」
可以先聽一遍
到時候再看電影
那是跟以往看完電影
再聽音樂
一種不同截然不同的感受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神鬼傳奇兩集完畢後
再度從墳墓裡爬出來的活死人
已經不是古埃及的木乃伊
而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兵俑
和長生不老的女巫師
這時我才發現
片名才叫「神鬼」傳奇
才真算是叫對了

就許多人的眼光來看
想必一定會痛斥神鬼傳奇
消費中國文化賺取票房
即便是電影避諱 已將李連杰化名「龍皇帝」
但長城 兵馬俑 開頭的戰國時代地圖
卻再明顯不過
我是覺得電影就只是電影
只需去討論拍的精不精彩
有沒有比上回進步
大可不必如此對號入座

開場布蘭登一家在大街上
和李連杰追殺的畫面
簡直跟續集開場如出一轍
之後的發展也是過去一貫的公式
坐飛機去戰場~大反派招換~布蘭登等人破壞~最後一陣混殺~結局(續集?)
眾所皆知的電影流程
精彩度早已大大的折扣

過去<神鬼二>還擁有那傭兵以寡擊眾的決心
和最後充滿感情試煉的可貴
反觀<神鬼三>同樣大軍廝殺的畫面只剩在賣弄特效
就連演員的演出也「自然」過頭
正如布蘭登裡面說:同一個木乃伊 我殺了兩次
象徵了<神鬼3>劇情疲乏的程度
不論是喝藥水復活的戲碼
還是加入天山雪怪
李連杰東變虎 西變三頭龍
這些如同變形金剛程度那類的角色
總之<神鬼三>只讓我看到
虛擬的科技更加逼真進步
那群兵馬俑簡直跟真的(就是那些「真的」兵馬俑)沒兩樣
其餘只讓冒險傳奇變的更幼稚老梗
不復過往還有讓人驚豔的刺激性

尤其此次中國的配角代表
黃秋生和孟廣美
完全只是助紂為虐的應聲蟲
而沒有任何內心的刻劃和轉折
最後還讓兩人同歸於盡
給予一點唯美壯烈的感覺
用意是不想太醜化中國人?
最令人費解的還是
在一個早已有先進軍事武器的時代
執意讓一群只會拿刀槍的兵俑復活
然後喊著一些「皇上」「 臣遵旨」的封建術語
在那現代化的社會裡的荒唐行徑
不過套在皇帝李連杰身上的文言文
就讓我還蠻欣慰了(真希望「赤壁」也能這樣就好了)

<神鬼三>仍進行著古埃及神話(屬下和國王愛的女人私通的下場)
中國文化只是個包裝(下場是古老大刑五馬分屍)
比如讓楊紫瓊拿著甲骨文念咒語
換湯不換藥的套用
而不去更深入構想能符合另一種文化
具有創新度的劇本
形成就只是一種木乃伊中國版的四不像組合
最終老外沒忘的
還是李連杰秀功夫的橋段
至於他全場不到一百字的台詞
也不那麼種要了

當李連杰的皇帝能變身再變身(懷疑老外把五行陰陽當成什麼了?)
布蘭登邊打還邊罵這些東西黏土人
女主角哥哥駕機神奇的把一群兵馬俑肆意掃射
布蘭登兒子對梁洛施說不排斥姊弟戀
語帶對中國長生不老的嘲諷
對異國文明的輕忽和有色眼光
這樣一來若說<神鬼三>純粹意在消費
就不免予人苟同了

其實就我而言<神鬼3>拍的好不好是其次
我主要進戲院的目的
只為了緬懷神鬼傳奇系列的氣氛
不過除了劇情上有缺陷外
讓我扼腕的是女主角被換了
過去她和布蘭登俏皮討喜的互動
換角後就無法與過去連結
少了那「互文參照」的感覺
觀賞樂趣也弱了很多(比較正也是原因之一)

最後我也希望下回若真移師秘魯(電影有很明顯的暗示)
模式別再是古埃及的調調了
別讓印加帝國也成了下一個被文化侵略的苦主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一年前的暑假
到台北玩的我 來到西門町
如今已消失的中影電影公司看電影
當時正上映<蝙蝠俠:急凍人>
不過我看的卻是<灌籃高手>的電影版

後來聽說
當年那隻蝙蝠俠被批超爛
不過我也不知道爛在哪
其實我連<灌籃高手>都不知道在演啥(小時候就腦殘了)

不過似乎之後
開始發現蝙蝠俠的魅力
想起不久後便買了一隻蝙蝠俠水槍
想不到後來漸漸連噴水都有困難
但因為酷炫的外型
仍陪伴了我好長一段時間

十年後的今天
我和老大再度步入西門町
在嶄新的日新威秀影城

這回觀賞的便是
已經換角也換導演的「新蝙蝠狹」

我終於見識到
每次都擁有高級裝備現身<蝙蝠俠>
果然名不虛傳
雖然電影中人物對話和場景
總是咬文嚼字和變換快速
使得精彩場景往往在我思考時
從眼前倏忽而過
但一場蝙蝠俠在香港商業大樓發射訊號
之後一架飛機立刻將他高空上將他拉走的畫面
或是蝙蝠坦克車自爆後
蝙蝠俠還換上機車繼續奔馳的畫面
還是深植我的腦海裡
不過配上動作戲
當這些配上蝙蝠俠穿上蝙蝠衣
卻赤手空拳打鬥總顯得很不搭

然而華麗的裝備卻和蝙蝠俠的命運無法匹配
電影中高譚市警方顢頇無能景況
讓反派小丑為何能如此無法無天
不能得到該有的制裁
習慣了總是受人民愛戴的蜘蛛人
相較於蝙蝠俠不停的捨己為人
卻飽受市民唾罵製造禍原
這些都來自於
電影中想強調人性的惡根姓
透過大部分只看錢只顧自己的面向
讓小丑得以發揮而無法無天的狂妄
透過兩名警官遇害 市長遇襲未果
接著丹特和女主角同時被綁
最後在上演船隻裝上引爆器
數百名乘客生死關頭
危機沒有解除而只有層層擴大
也正好說明了蝙蝠俠究竟是救世主
抑或只是災難預告者的問號
當蝙蝠俠並無力同時救回丹特和女主角
而犧牲了女主角後
無疑也使答案更推向後者
至少證明了蝙蝠俠只是個凡人
他並不是如同蜘蛛人角色般
具有無所不能的驚奇性

然而就表示
蝙蝠俠也不是個英雄了嗎?
在最後
當兩艘船上的遊客和囚犯
並沒有按下對方的引爆器
那展現出的一絲的人性良知
或許拉了懸崖邊的蝙蝠俠一把
也在剎那間
蝙蝠俠和小丑的交戰
有了一點逆轉勝
即使勝利的畫面很短淺 
浮光掠影一般
結局後的蝙蝠俠仍繼續被人們喊打
但至少電影仍未全然悖離英雄片的光明性

也許是沒看過前集<蝙蝠俠:開戰時刻>
看的過程中其實我有一種
精神交叉分烈的感覺
一方面我一直為戈登警官欲言又止所苦惱
想他到底是暗藏玄機還是有苦難言
另一放面則是丹特檢察官毀容前
我也一度懷疑他是不是早就圖謀不軌
毀容後他懾人的雙面模樣
更讓我覺得那是變身後的結果
即使後來我早知道並非如此

作為蝙蝠俠發展脈絡
背後支撐的基調
便是高譚市整個貪汙的警界
電影中丹特檢察官起訴的多達上百人
而不少被收買的理由都是醫院有家人看病
這些都構成小丑無法無天的動力
而使治安惡化
市民一股腦將罪怪於蝙蝠俠
蝙蝠俠又終究只想「停止」惡原
卻不願「除掉」惡原的想法
而使禍源不斷擴大
又繼續堅持藏身幕後
甘受撻伐
這些邏輯我始終無法苟同
也許是受英雄片的歡樂影響太深
也許就是不能感同身受
所謂<蝙蝠俠>構成「歡迎來到失序世界」的合理性

其實種種的理念都可看出
蝙蝠俠已經不是所謂一般的英雄片
或許他根本不是英雄片
只是借英雄片之名
行諷刺之實的片子
小丑的恐嚇V8跟現實恐怖分子如出一轍
更引人有想像空間
不過當看到丹特檢察官不斷用錢幣正反面機率決定殺人
我又覺得很漫畫式的可笑
也許要說<蝙蝠俠:黑暗騎士>是什麼片
對我而言
是個黑色喜劇吧

而說了這麼多
那位大家一面倒叫好的大反派
萬古流芳的希斯萊傑
當然也得提一下
將較於<蝙蝠俠>整體的故事成立
以及蝙蝠俠本人的思維邏輯和演出(戴上蝙蝠面罩 也看不出他的情緒轉折)
希斯萊傑的演出
無疑讓我覺得合理又精彩
甚至連丹特要展現出邪惡侵蝕正義的重要層面
都因他的演出而顯得無力

做為小丑的他
能保有那股玩世不恭的嬉皮效果
卻又能精準的游走在人性泯滅的那一環
他表現出的聰明絕頂運籌帷幄
使你不能說他喪心病狂
然而他表現出來的
就是那麼回事

唯一可能破功的就是當他編故事
說自己傷疤的慘痛來由
可當說到第三次時
忽然讓我覺得有點重複性的累贅
而稍微削減了我對他的崇拜
但其實只是雞蛋裡挑骨頭罷了

其實光從一開場洗劫銀行的情節
西斯萊傑看都不看只顧說自己的話
就把自己的召來的夥伴全部做掉的舉止和神態
作為他一貫的精神真諦
就夠昭然若揭

<蝙蝠俠:黑暗騎士>可作為希斯萊傑的絕響
也許也是<蝙蝠俠>系列的絕響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4 Sat 2010 16:34
  • 赤壁

千盼萬盼的<赤壁>終於上演了 
其實看完預告片後的我 
早就在腦海裡準備一堆予以「應對 」的用詞 
而真正看完後 
老實說並沒有相去甚遠 
正中下懷的其實不少 
但相對的 
也有出乎我預料之外的 

所謂出乎意料之外的 
那便是「拖戲 」的程度如此明顯
<赤壁:上>總歸只分成四大段
且一段段如續進行
先是曹操追殺劉備 
趙雲捨身救主 
再來便是孔明見周瑜 
孫劉結盟的過程
接著虛構一場赤壁前哨站 
最後再來個孫劉勝利慶功宴 
掃描一回曹操的龐大艦隊後作結 
每段時間還都蠻平均的
電影可想而知的冗長
就這樣將近三小時被消耗殆盡(也是<魔戒>片長時間) 
留下「下回分曉」字幕(還是<三國演義>的章回伏筆寫法) 
到最後赤壁的戰火仍未點燃
不過我想大家心裡也已經火了吧

雖然從一開始聽說<赤壁>要拍上下集後 
馬上就聯想到<魔戒>的影子 
但不同的是
赤壁之戰的始末早不神秘
三國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詳
雖然深深懷疑和不安
還是對改寫的執行力有所期待 
畢竟導演是吳宇森嘛

然而還是失望多於期望
雖然<赤壁:上>不論戰爭場面還是服裝設計上
都有很精準和壯觀的水平
但套用在內容上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不論對白或情節(甘寧為何叫甘興?)都令人錯愕 
像是孔明舌戰群儒的精彩性 
或敵我消長的謀略性都蕩然無存
只有無止盡的血腥和無厘頭的喜感不斷(金城武的孔明成了梗王)
除了一開場的曹操狹天子斬孔融的片段 
兼具史實力度的感染性外 接下來關張趙過度神力化 
已經人盡皆知卻占盡了大篇幅 
尤其把插入曹操稱讚關羽人格的部分 
時空改寫(原本是在打袁紹的白馬城戰 關羽被俘 )的做法最讓我扼腕 
這樣改純粹是大同小異的聊表一題 
雖說這是<三國演義>的情節 其實也不是真的
可我常想與其這樣改
乾脆像<火鳳燎原>那般時空大混亂
還比較乾脆

一連串不優的內容
外加拖戲後(很多定格鏡頭也令人費解)
更使人不快
尤其是中間部分最長的赤壁前哨戰 
活像中國版的<特洛伊:木馬屠城>
雖然拿出眼花撩亂的陣法戲碼 
只讓我讚嘆製作的龐大媲美好萊鎢 
反而是讓曹軍孤軍深入到不像話而惹人發笑 

不過<赤壁>仍有成功的詮釋改寫 
例如孫權被塑造成胸有大志
卻被家世背景所囿的君主
以及孫尚香活潑討喜的部分
跳進跳出穿插其中
為打打殺殺的內容提高一點「生氣」 
都是電影裡讓人眼睛一亮
個性層面較具立體感的角色 

電影中最主要的還是把周瑜孔明的瑜亮情結 
淡化成君子之交惺惺相惜的境地 
孔明沒有拿曹操要小喬來虧周瑜 
而電影安排兩人用尬琴(不會是<不能說的秘密>靈感吧XD) 
然後說對方聽琴聲就知道彼此心意怎樣怎樣的 
更改這段情節
無疑是讓魯肅角色變得更平板(原本他該是裡外不是人的和事佬)
對於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我可能不能接受 
其他人就見仁見智了 
但重點是在於
在我看來其實導演這麼做
無非是想強化周瑜孔明和曹操立場鮮明而已

隨著電影中
曹洪說道「想不到大哥(曹操)發動戰爭 竟只是為了一個女人(小喬)」
周瑜說曹操曾把袁紹的俘虜的眼睛都挖出來(不知道是真是假)
很明顯的已經把曹操窄化成戰爭屠子的大反派 
而周瑜孔明等人便時完全團結一心的大正派
如魔戒系列走向(曹操是索倫 周瑜孔明是精靈和人類)般
本身蘊含著爾虞我詐的三國題材
真的就要這樣繼續走下去嗎?

聽著那淒美有隱含肅殺之氣的片尾曲
我還真不希望<赤壁>會是個歡樂的神話結局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4 Sat 2010 16:32
  • 謎屍

<謎屍>先前廣告打的兇
用斗大的「他的頭,竟消失在大海中」懾人標題
我想這應該是一部驚悚懸疑片
也非常好奇
故事的真相是什麼

電影開始先說明精神病影響現代人甚深
所以我其實也有了猜測
是否這又是一個精神幻覺所致的題材
但接著下來
隨著白髮女鬼不斷從女主角李心潔的意識中冒出
到最後竟光明正大的現身
再加上精神病患張震不斷強烈慫恿下
這一切似乎是真實的驚悚片
鬼魂接二連三的貨真價實出沒
搭配電影不斷強調人在過度勞累便會有幻想產生
雖然我很不能見得接受幻覺就等同怪力亂神
但看著電影到最後還闡述鬼都是孤獨需要關愛的論點
以及李心潔和男友那種人鬼戀的感人橋段
這應就是<謎屍>的最終主旨

沒想到峰迴路轉
當李心潔的遇害男友告訴她「這就是你想知道的真相」
那便是正在做精神治療的真實李心潔
這才是大家所引頸期盼的預告解答
代表前面的效果僅是嚇人和催淚
而又走回原來全都是幻覺那一套老路
只不過不若也是李心潔主演的<鬼域>那般就此打住
也不是過往西洋或日本系鬼片留個無止境的驚悚伏筆
接著出乎大家意料
是上演李心潔玉石俱焚的生死戀戲碼

看完其實是失望的
因為電影裡著實太多曾經有過的先例
而<謎屍>每個都想撈一點
造成彼此毫無聯繫般的窘狀
一連串恐怖砲轟了無新意
卻硬生生把前面懸疑感完全切斷
接著還藉由同情鬼怪來說理
不過鬼怪的模樣構想
有指揮交通卻遭車禍的警察
或孤苦無依的老人
都帶著與人憐憫的意義
還算有深闇寓意的可貴

然而電影卻又接著將其一刀兩斷
告訴觀眾這全是幻覺作祟 而又一概不負責
最後再走淒美的為愛犧牲生命做結
然而卻又不放棄懸疑成分
梁洛施疲累時也會夢見鬼怪
一再硬要去呼應前面的那番話「疲累會產生幻覺」
如此將懸疑 恐怖 淒美三者皆具的<迷屍>
成了怪理怪氣的大雜燴
導致那詭異的能量一路盡失到底
尤其電影後半段
梁洛施大聲嚷嚷攝影機的底片不在攝影機裡
原因不過是她自己先前把攝影機摔到地上 
導致底片掉落 被工人撿起另外放著
既然還故意拖了一陣子
電影才讓真相大白
還是一點都不含糊的仔細描繪
正當電影已經幾乎喪失懸疑感時
這個故佈疑陣的回馬槍
似乎想起死回生
但成果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演員方面
梁洛施一下被附身念著上海話
讓人不寒而慄的模樣
和一下就回歸鄰家女孩的模樣
演出很搶眼
比起不斷演著似曾相似腳色的李心潔
已突出新鮮很多
至於張震這個一開始擔任通靈的角色
一再提醒多話的行徑
反讓電影喪失很多驚奇性

總之<謎屍>是個不斷自打嘴巴到詞窮的片子
這樣的行徑也使當初的驚悚預告
最終成了一個噱頭而盪然無存
而只能聽著李心潔演唱的悲傷情歌
認清電影要表達的僅是再通俗不過的情節
忘掉這不過是個子虛無有的謎團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華人影像精選  


<圍城> 導演:劉國昌

長期政經不平衡發展下,素有「悲情新市鎮」之稱的香港天水圍,除了是貧民和移民的大本營,也是眾多犯罪和社會問題的溫床。《圍城》裡有一群被社會遺忘在天水圍的少年,他們多是家暴或亂倫下的受害者,平日靠著結黨、避免受到校園霸凌;夜裡,他們則潛入商家偷竊、分享性愛和吸食毒品以追求快感。少年們的生存遊戲法則,卻在一起殺人案後漸漸瓦解。


不知道多久沒看香港電影了
除了星爺的之外
但基本上<食神>之後
基本上星爺電影早已不是純港片

看完<圍城>之後
想起小時候的記憶
對港片的印象 特別是三流片 
就有如他們的招牌菜一樣
就是口味重又嗆
不假修飾的菜色

<圍城>劇情透過了三種層次
慢慢揭露天水圍如人間煉獄
在那裏沒有生存的夢想
只有無限的醜陋和黑暗

先是在逆境中求存的主角
從他的視線
帶出無可救藥的家庭
再從他弟弟的經歷中
再擴充出整個環境的是多令人髮指
學校充斥黑道欺負風盛行
發展到他弟弟加入的小混混團體中
女頭頭更悲慘的家世:亂倫
種種不幸的遭遇累積的錯誤價值觀
這個小混混團體終究變質
男主角和弟弟永遠留下了嫌隙

除了呈現天水圍不堪的敗壞風氣外
電影對這些年輕男女的行為和下場
譴責遠過於對其憐憫
黑幫小弟被大哥家法伺候強吸毒品
那噴出的白煙
瀰漫女頭頭的生前的遺照
影射她至死也消弭不了生前所為
女頭頭偷搶拐騙到販毒販人
和攀上黑道老大的為錢沖昏頭
而誤殺他的親生姊姊
也終因害了妹妹被父親強暴
最後也落得被黑道報復而死的下場
姊妹自相殘殺的結局 
何其悲慘
卻其來有自
包括主角弟弟在內
即使沒殺人
加入狐群狗黨 
過往不當的行徑
也將同樣進入感化院贖罪
這些因果報應頗有泰國片味道


電影對殺人真相一直欲蓋彌彰
甚至還落入詭異偏向靈異的氣氛(老太太跟主角說:你們房子有東西)
導演藉凶殺始末
該是一層層攤開傷口檢視
卻變成製造懸疑營造高潮
差點弄巧成拙
寫實片快變成鬼片
另外儘管劇情雖看似有脈絡的進行著
但不少人物的出現其實很沒調理(女頭頭的姐姐和小孩)
且角色個個沉溺在悲慘的環境中(就算家境優渥的也是)
絲毫不去掙扎只是不停墮落的行徑
好像宿命就主宰了他們的一切
使得人格特質缺乏自我
個個顯得蒼白和單一
主角的弟弟原本孤僻不願說話
經過這段經歷
開口居然就馬上悲觀到底不做他想
就連對生命還稍具正面性的主角在內
對自己的弟弟既然畏縮到如此之至
最後脫口而出的:因為我是你哥哥
經歷了那麼慘烈的過程後才說出口的話
絲毫聽不見半點誠意
彷彿只是順著電影尾聲走如此而已

導演渲染社會黑暗的力道
一直到結尾不見停息
反而越加激烈的成果卻是非常震懾人心的
當女頭頭的姐姐倒在血泊中
留下無依無靠的亂倫結晶喊著:媽媽..
然後漫無目的走在大街上的景況
放出音樂還是輕鬆悅耳的
好像對只剩新生命存在的希望
事實上其實是個沉痛的諷刺
他代表一個更重要的意味
這樣背景的小孩成長後
想必又會是一個新的社會問題
如此永無寧日
使<圍城>對控訴天水圍不堪的敗壞風氣的震撼性
已經從怵目驚心到不忍卒睹的極致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中那個年代
對於大學快畢業的我
也許有些遙遠了

同樣是高中生活為背景的<九降風>
片名代表的是新竹特產
跟我成長背景無關
時代又多拉長了十年
彷彿離我更遠了些

90年代末
網路還沒發明
手機還不普遍
BB CALL盛行
飯島愛剛退休
張惠妹 伍佰的歌正夯的時候
....諸如此類
除了學生生活在內
還有透過主播播報語氣
那仍略顯「保守」的「純樸」年代

一瞬間
恍如隔世
以上所言
電影都如實的表達出來

本以為只是單純時空背景的設計罷了
但不知不覺的
會漸漸發現
那個職棒輝煌的始末
竟如同那個年代青春歲月一般起落

正當死黨間的猜忌慢慢突顯
職棒開始賄聲賄影時
男主角不幸此時車禍生亡
但就整個之後的發展角度來看
其實說來也有幸

因為他沒目睹到女友的分手信
死黨的分崩離析
以及台灣職棒的瓦解
那個屬於他們高中歲月中
最美好的回憶

在往後時報鷹球團被警方約談時
房間中依舊掛滿偶像廖敏雄的海報

導演並沒安排他直接喪生
受到撞擊後仍安然回家
使得男主角睡著前
還看著死黨們玩著牌
彷彿就像過去一樣的歡樂
成為他腦海中最後的記憶

但消極的看待青春這回事
或許並不是導演想訴諸觀眾的
最後廖敏雄現身
將男主角的好友帶來的棒球
振臂一揮把球擊出

即使從前盛況空前的球場
變成了空無一人
即使昔日美好的青春
已經消逝殆盡
還是要往前看
繼續邁開人生的步伐

以一部校園題材的片子來說
<九降風>沒有像過往一些片子般
在男女感情上灑狗血 搞抽象
諸如三角戀和惹到黑道等點到為止
雖沒點出男女主角懸殊的家世背景
透過女主角家深家大院的呈現已經意思到了
對愛慕者的性幻想的描繪
卻貼近了許多你我曾有過的少年情懷

除了兩位男主角微妙的嫉妒心態外
對於其他角色
電影也用伏筆循著脈絡
將從原本看似打鬧一體的一群人
經過陸續的衝突和不信任後
有的怕事 有的重義氣 有的天真懵懂
才揭露每個角色所抱有的各種意識形態
無奈有誰知道
在青春歲月中
臭味相投就是成為死黨的定義

電影對時下教育體制也強烈的予以諷刺
被退學的學生拎球棒回來算帳
學校廣播視之為危險分子
女班長希望毛弟(裡面的一年級角色)
藉由加入管樂社能「改過向善」
大家一直以為學校頂樓被鎖
最後得知並不是教官而是她
這種「好同學和壞同學」的刻版分野
已從師長擴展至學生身上

<九降風>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
電影夾雜著過去新聞報導
從當年主播道出職棒簽賭案始末
那段大家都經歷過的傷心往事
用一種紀錄片感覺的進行著
僅管在某些發生橋段和演員
情緒上的轉折有些不太合理
一些「暗示性」的鏡頭並不清楚
但職棒的盛衰和高中死黨的分合
看似截然不同的兩條線
卻被安排的那麼契合 
相輔相成的惆悵
已從學校擴張到時代
比起電影在任何角色上多著墨
都更給人共鳴感
只要你年輕過

當電影結束
<我期待>歌聲響起
用已故歌手張雨生的歌曲
彷彿是對青春歲月
做最後的弔念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王牌天神2>後
再度為史提夫卡爾打造的第二部喜劇鉅作

原本不搭的男女 經過相處 產生情愫 
又發生誤會 然後誤會解除 
在解決反派 最後再灑個狗血 完美收尾
劇情單調老梗的片子
靠的便是源源不絕的搞笑來支撐
不論正派反派 深情嚴肅 
只要觀眾笑聲不絕於耳 才是本片主軸
電影還搭上當地人文薈萃
動作戲般的飛車追逐
是個娛樂效果十足的喜劇片

只不過電影的搞笑部分
充斥許多歧視性的符號
胖瘦  美醜 性向 種族...等
連金正日本人都被直接拿來消遣
儘管笑歸笑 但玩笑開的還真沒顧忌

史提夫屢次被自己的暗器插到
似乎有模仿星爺<功夫>的嫌疑
不過看到還有像<駭客任務>和<蜘蛛人>的似曾相似
也不知是KUSO還是模仿了
另外有些翻譯是美式笑話讓人不解
是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

搭配女主角的安海瑟威
冷豔的作風正好和史提夫卡爾的聒噪互補
搭配他搶眼的外型 為這部片加了好多分
電影也懂得觀眾在想什麼 閃避紅外線的那一幕可見一般
雖然兩人的對話有時會冷場
但起碼她沒有隨著史提夫卡爾起舞
自然而然就產生一種反差的笑果

比起<王牌天神2>拿神來胡說八道 讓人不能接受外
這部換用特務來胡搞 沒有了包袱
史提夫搞笑的梗也合理 自然許多 
無論是語言 或動作上的
比起<王牌天神2>都好得多

史提夫卡爾搞笑方式和金凱瑞非常相像
但他誠懇忠厚的外型又呈現另一種味道
往往搞笑後 還會感覺是他的人生哲學一般
這次主軸是:特務始終來自於人性
史提夫與其說是詮釋脫線特務
反而像是大智若愚一般  讓觀眾對他神往
我想他其實不用全神貫注放在搞笑上
在下部片子 
嘗試開發他的這個魅力


不過全部集中在史提夫上
配角巨石槍森變成超級大綠葉
重要性還不如敵方的大隻佬
為史提夫的特務始終來自於人性
做了呼應的責任

以及中情局被描繪的極腦殘
音樂廳被埋炸彈不自知
還是史提夫從廣播聽來
也是一樣

讓這部喜劇片還帶有自圓其說的總結
而不單單只是漫無目的耍低級而已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