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一個從小失去母親
父親自從當了強盜被抓去關後
連賴以為生的送報生都無法做下去
而離開故鄉到大都市生活的小女孩幸江揭開序幕
隨後很快跳到幸江長大成人
似乎是嫁給一個有黑道背景的丈夫
平日遊手好閒 最愛上鋼珠店
經濟支柱也全賴幸江在拉麵店打工支撐
前半段描寫幸江丈夫只會喝酒打架
吃飯時脾氣陰晴不定只會翻桌
一般妻子或許早就受不了
但無論如何幸江卻從不埋怨
因此我們只看見似乎是一個癡情的女子
沒有主見的默默服從於命運安排
搭配著不少漫畫式的笑點
樓下阿姨還計算著夫妻兩人和睦與否的次數
使人看這對貧賤夫妻的生活
有點像看<志村大爆笑>那樣
覺得好氣好笑而已
之後丈夫突然良心發現想去工作
但又是打架收場
接著幸江又懷了孕
在丈夫自認為沒資格做父親的情況下
選擇離開
最後一次的翻桌
沒有了慢動作的笑點
使整片開始進入了不一樣的感覺
幸江獨自走在天橋上
在迷惘中不小心摔下
送往醫院的途中開始回憶過去
補足了之前沒說清楚的童年生活
漫長的回憶中
也明白解答了幸江為何如此依賴丈夫
過程不若前半段充滿詼諧感
而是非常寫實
幸江嚐盡了童年的人情冷暖
沒想到逃出來又還是得面對現實的殘酷
這些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社會現象
當幸江再度想起過去後
不再埋怨自己曲折的人生
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了解
原來幸福就是這樣來的
<自虐之詩>並不是一部像<阿信>那樣苦到底的片子
很大的原因是他融何了漫畫裡人物形象的創意
包括懦弱的拉麵店老闆
幸江的小偷個性爸爸
以及讓畫面定格或重複的特殊效果
著實能讓人捧腹大笑而不會沉悶
不過這不單是爆笑而已
比如拉麵店老闆自從幸江他老爸來後
便嘆氣:我的店要被搶走了
而對上幸江口白「得到什麼相對的便是失去什麼」
幽默中猶能說教
這便是導演高明之處
<自虐之詩>中導演也用了不少象徵性的手法
最後幸江沒再拉斷繩子
得知老爸找新老婆手剛好割到滴血
「水母」象徵幸江隨波飄搖的人生
因此我想<自虐之詩>如果去除那些漫畫手法
一樣也是一部高藝術價值的電影
<自虐之詩>從搞笑到嚴肅最後再轉為平淡的溫馨
幸江的人生起伏
也讓我們洗了一場人生的三溫暖一樣
不過也造成前半段和後半段似乎有點不大平衡
尤其主要演員的性格轉變也變得不自然
看到幸江對人性失去信心
歇斯底里的崩潰模樣還有自殘的場景
雖然演的很刺痛人心
但強度有點過火
前後半段便有很大逆差
以及全片發揮的太淋漓盡致
最後平淡的收尾(還拖完演員表)
也是一樣有不平衡的感覺
所以<自虐之詩>像一面面各有特色的鮮艷屏風
但也因此少了一氣呵成的自然性
這就是電影說的「得到什麼相對的便是失去什麼」吧!
- Sep 04 Sat 2010 16:26
自虐之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