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0年代是美國電影從古典時期走向革新的過渡時期,類型並非消失,而是逐步瓦解和複雜化.電影開始不一定要走類型,而是議題化,電影和現實拉近,夢工廠不在"夢"工廠.
1.戰後嬰兒潮的成長,讓主導電影的逐漸是新人備出,新的價值觀要拍出年輕人吹口哨的片(大概指YA片吧)
2.反托拉斯法制定使高度壟斷的制度解體,B級片開始縮量獨立製片崛起,投資也相對便宜而使併購風潮盛行
3.電視的普及化加入挑戰電影的行列,讓"大片"開始出現,但程度往往參雌不齊
4.審查制度的結束,幽靈劇作家化名的鬧劇不再,因開始分級化的絕對自由下產生更多可能
5.好來鎢走出封閉西部,吹起東風走向世界,電影開始更感性和開放性,老導演也尋找新意(約翰福特哀悼西部片衰亡),邁向高度自覺化的現代主義
6.非白人系統增加(黑人也有優雅的)
7,直至六零年代末,反古典風潮始成熟
相關作品:
1.公寓春光
比利懷德的喜劇代表作,描繪經濟擴張下,挖苦美式生活的無奈
2.真善美
古典英式小說延伸的二戰故事,百老匯歌劇改編而成,以大電影規格,優美的音樂對抗電視的入侵
3.桂河大橋
同樣大電影規格,異國風情濃厚的戰爭電影新頁
4.阿拉伯的勞倫斯
以龐大視野,異國調性下對西部片元素開始轉化的代表作
5.雙姝怨
引發女同志議題的爭議
6.郎心如鐵
50年代的嚴肅性延伸到擁有慾望的悲劇
7.西城故事
歌劇年輕化
8.畢業生
新世代大膽行事及結尾開放性的代表作
9.獵愛的人
壓抑又開放的心情
10.逍遙騎士
純潔之愛被扭曲套入商業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