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容華

想說達頓兄弟好像有種偏見,從"孩子"到"騎單車的男孩",電影中的男性角色總是負面的,女性則是弱勢,需要同情的角色,還得盡力保護無辜的下一代,這或許是句玩笑話,但"騎單車的男孩"真的像是"孩子"的延續一般,只是故事中的嬰兒變成小男孩,重點也從"孩子"的父親落到小男孩身上,達頓兄弟也用它乍看之下,紀錄式的平淡手法,卻把這個小男孩的遭遇,形成錯落有秩的人格轉變象徵,"騎單車的男孩"不只是過去達頓兄弟不預設批判標準,讓觀眾自行感受的敘事招牌,更像是一部意在言外的成長寓言.

 

過去達頓兄弟的電影,少見音樂的烘托("孩子"無聲的結局,直接進入工作人員名單)這次卻在每一段的"重要時刻",放入悠揚的古典樂,那些"重要時刻"都是小男孩有所轉變的時刻,從父親承認不再見他,或是他偷了錢後給父親也不收,再到最後被受害者報復,這個音樂搭配著小男孩騎車的鏡頭,越到後面時間越長,也代表他靜下來思考的時間越多,飾演小男孩的湯瑪士多西特,一路上的臉部表情可說是清楚說明一切,剛開始的衝動到徬徨,最後從昏迷中爬起,小男孩臉上已無任何表情,再度騎上單車,音樂此時再度響起,彷彿就像是重生一般,繼續他的下一段路程.

 

承接前面電影和"孩子"的關係所述,裡面父親的角色儘管退居配角,無疑還是促使小男孩認同的影子,從親生父親的絕情,讓小男孩陷入迷網,使得他就算遇見了好心善良的阿姨,還是無法接受沒有"親生父親"這件事,之後就算誤入歧途,還是沒忘記父親的經濟壓力,飾演親生父親的傑若米何涅這回扮演的無能父親,其對小男孩的虛情假意,更顯曖昧的渾然天成,比如他一開始還一度考慮,想收小男孩的錢,最後拒絕,但理由不是站在作父親的立場,勸導小男孩這是錯的,反而是說:你會害我犯罪,然後再度把小男孩趕走,達頓兄弟擅長冷眼旁觀的敘事態度,在此又展現出功力,此時此刻,小男孩和父親的關係已經可以說是絕對的絕緣了,隨後小男孩認清事實,和好心阿姨和好,向被打劫的受害者道歉,從此一切雲淡風輕.

 

然而,如果你認為電影此時就要歡喜收場了吧!(其實一般來說,很多人寫到這也就結束了)就低估了這部電影獲得坎城評審團大獎的意義,小男孩遭到被害者之一年輕人的報復,當過程中年輕人失手把小男孩打昏,著急的喊者:爸爸!爸爸!而這對父子還討論著如何脫罪,電影讓"父親"的意義,變得何等荒謬,達頓兄弟此舉既間接性的,安慰了小男孩的憂傷,也說明了成長的過程中,是非善惡的判斷,不全然是得依靠父母或家庭,而是自己,傳達一個不卑不亢的正向力量,此外小男孩當時和毒販相識,和最後被報復的地點,又完全是一樣場地的設計,也就像是自己的責任償還後,從原點重新開始的機會.

 

不知不覺的,達頓兄弟還是說了一個故事,這故事還更有教化意義,只是你看了先是會心一笑,然後自然而然的,你開始懂了原來一切早有所安排.

 

picx_fkfr6182751208.jpg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許容華 的頭像
    許容華

    主唱的電影世界

    許容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